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3年05月16日
新闻内容
第A1版:要闻
“施家大姐”志愿服务队:“她力量”促进“微治理”
 作者:  浏览次数:332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施家大姐”创作彩绘,美化村里的休闲亭。记者 胡毓恒 摄

“施家大姐”创作彩绘,美化村里的休闲亭。记者 胡毓恒 摄


  

  “刘大姐,快进来坐,你想反映啥子问题?”
  “王嬢嬢,你稍微等一下,先看看报纸嘛。”
  ……
  5月9日,在北碚区施家梁镇施家梁村的“施家茶馆”内,“施家大姐”正在这里开展“周二民情接待日”活动,倾听村民诉求,收集民情民意。
  “施家大姐”不是单指某一个人,而是施家梁村志愿服务队的名称。近年来,这支主要以中老年女性为成员的队伍,在该村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发组建:为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施家大姐”志愿服务组织成立于2017年10月,最初由陈遵珠等热心村民自发组建。
  关于“施家大姐”名称的由来,陈遵珠介绍,全村共有村民1600多人,青壮男子大多外出务工,中老年留守妇女较多,因此该组织成员主要为村内较年长女性,“这个名称既贴合我们实际,又让人感到亲切。”
  今年74岁的陈遵珠身板笔直,说话中气十足,“我们一开始只是开展一些清扫、演出的服务活动,没想到村民反响特别好,我们就想力所能及,多为乡亲们做点贡献。”
  邻里互助、调解纠纷、美化家园、文明劝导……就这样,“施家大姐”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多了起来。
  “我是土生土长的施家梁人,周边的邻里乡亲我都熟悉,他们有困难有纠纷,我一定要上前帮一把,说两句。大家愿意听我的。”陈遵珠说。
  在陈遵珠等人的影响带动下,“施家大姐”的成员也越来越多。49岁的村民严雪莲是去年加入“施家大姐”的,“居住环境变好了,邻里间的纠纷变少了……这几年村里的变化非常明显,因此我也想参与进来,为我们共同的‘家’出一份力。”

升级改造:激发“施家大姐”组织活力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施家大姐”长期未开展活动,一度濒临解散。
  对此,施家梁镇按照北碚区“三微”(微平台、微组织、微项目)治理建设思路,结合该镇已有的“四民工作法”(畅通渠道听民声、逐层化解解民需、群众组织促民主、舆论宣传引民风),对“施家大姐”志愿服务队进行升级改造。
  在队伍建设方面,扩大成员选拔范围,积极吸纳党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和驻村企业代表加入。“现在,志愿者成员已经发展到63名,除了‘大姐’,我们还有了几位‘大哥’。”严雪莲说。
  同时,加强培训学习,由镇村干部、驻村社工等定期对“施家大姐”成员开展社会治理、文艺服务、卫生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为了保证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施家大姐”还建立完善了内部协商、对外决策、成员奖惩等机制。
  以“积分制”为例,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即可获取积分,积分定期公布,志愿者可凭积分到镇、村共建的爱心超市兑换米、油等生活用品。这样一来,既能激发荣誉感,又能获得实物奖励,大家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开发项目:以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如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作用?
  在镇、村两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施家大姐”成立了“政策宣讲组”“纠纷调解组”“环境保护组”“治安巡逻组”“文化服务组”“助老护幼组”等6个爱心服务组,开发打造“周五全民动手日”“周二民情接待日”“施家手工坊”“最美系列评选”等精品项目,实现了志愿服务有机、有效嵌入基层社会治理。
  在“周二民情接待日”活动中,“施家大姐”按“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私事自行解决”的原则,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协商,及时化解了省道542改造、施油路建设中的多起矛盾,完成了自来水管道改造等民生实事,真正把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变成暖心事、贴心事、舒心事。
  通过“最美系列评选”活动,今年以来,施家梁村已评选出“最美庭院”“最孝儿媳”“最美夫妻”等15个家庭,用好家风带动好村风、好民风,凝聚起了建设美丽家园、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截至目前,‘施家大姐’已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100余场次,形成了‘以少数带动多数、以个人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村社’的乡村治理有效路径。”施家梁村党总支书记李燕介绍,近年来,该村先后获评重庆市村民自治示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和北碚区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亮点村。

记者手记
  在北碚区施家梁镇施家梁村,一群中老年妇女从“留守妇女”到“施家大姐”的角色变化,颠覆了农村妇女只顾“小家”的传统形象。
  走出“小家”服务“大家”的“施家大姐”,通过参与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既丰富了业余生活,也锻炼提升了自身能力,增强了自我认同。
  更重要的是,依托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项目,“施家大姐”在建设美丽家园、传播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用“她力量”促进了“微治理”。
  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而言,这或许是一种启示。
  记者 邓公平 胡毓恒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