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3年04月20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一座城与一个人 细数光阴里的那些故事
 作者:  浏览次数:2676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卫庆秋
  今年4月14日是北碚开拓者卢作孚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作为“乡村建设运动三杰”的他,最广为人知的社会改革试验便是在北碚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自上世纪20年代末,一座崭新的城市在嘉陵江边崛起,并在时间长河中书写下许多奇迹,这也是每个北碚人应该铭记的历史。

始建花园城
  在北碚公园作孚园内,卢作孚与夫人蒙淑仪皆长眠于此,园内的大理石墙上镌刻着他的名言“: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正因为这样的美好愿景,卢作孚在北碚的那些年里,将这个蛮荒地建成为世界闻名的花园城。
  上个世纪初的北碚,原是“非常污秽残破混乱的局面”,城区仅有一条狭窄的主干道,且不说合理的城市规划,街中心甚至还有条臭水阳沟,平日里就污水淤积臭气熏天。19271927年的一天年的一天,,卢作孚刚到任不久,一场倾盆大雨让原本就一片狼藉的街道更加脏乱,于是他便带着百余名学生前去清理,甚至还带头跳进臭水沟清除淤泥。
  “北碚面临嘉陵江,高出江面八丈以上,然而是要被洪水淹没的。后面被一条溪流围绕着,中央高而周围低,每被洪水淹没的时候,市场的人无法逃避”。卢作孚在摸清北碚的地势情况后有了大致的整改目标“,最好是将溪流填了起来与北碚一样平,作人们逃避的道路……”
  19281928年夏天年夏天,,峡防局召集居民会议,确定对市容街道进行整修。卢作孚的次子卢国纪曾回忆说“:父亲依靠全体民众的辛勤劳动,环绕北碚后面的一条很深的溪流填筑起来了。北碚市区的面积也成倍地扩大了。父亲以青岛的建设为蓝图,建起了北碚第一个街心花园,并在北碚的周围种上了从上海带回来的(法国)梧桐,使北碚有了一个花园城市的雏形”。
  19371937年春夏时节年春夏时节,,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撰写《北碚之游》一文,记录下到北碚考察时的见闻——“历史是活动的。有许多‘人’昨天是无名小卒,今天便是鼎鼎名流‘。地’何尝不是这样呢?诸君从普通地图上找北碚两字,怕找遍四川全省还找不到……可是到了现在,北碚两字名满天下,几乎说到四川,别的地名很少知道,就知道有北碚。”在黄炎培先生笔下,从前的北碚“满地是土匪,劫物掳人,变做家常便饭,简直是一片土匪世界,”但经过卢作孚和同事们的努力,不但肃清了土匪,而且“把地方所有文化、教育、经济、卫生各项事业,不上几年,建设得应有尽有。”
  此时,距离卢作孚进行北碚乡村建设正好10年年。
  19491949年初年初,,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中美委员5人来北碚参观后都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北碚市容“远非普通中国城市所望其项背。”

独树一帜的乡建之路
  卢作孚主持的北碚乡村建设与当时在河北定县、山东邹平两地由晏阳初、梁漱溟等人主持的乡村建设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他在关注和实施乡村教育的同时,更重视抓经济建设,抓现代文明建设。可以说“,乡村现代化”是卢作孚所追逐的最高目标。
  卢作孚既为实业家,理所当然兴办起了一些新的经济事业,相继开办了北川铁路公司、天府煤矿公司、三峡染织厂,为他的北碚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撑。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基础,与同时代的乡村建设代表人物相比,卢作孚的北碚乡村建设最为长久。
  然而大兴教育仍是乡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这种教育并非为了知识的积累,而是要养成一种新的人格,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或者说人心。
  1931年,由卢作孚创办的《嘉陵江》报刊登了一则报道“:北碚的民众教育,除平民娱乐场和平民问事处而外,就是民众学校……每晚都有许多男女青年朋友在读书,北碚市中学校园道上,体育场间,一到晚上八点以后,随处可以碰到手里拿着书本的人,不是民众学校夜学出来的学生们,就是在图书馆研究东北问题的峡防局官员。从来峡防局文化事业莫有过如此的兴盛现象,尤其是晚间”。
  著名金融家张公权参观北碚以后大为感慨,他说在中国平日看一般人的劣习,以为中国人无希望,但看当日欢迎的民众,男男女女没有一个有恶习的,竟感动得以至于流泪。
  北碚乡村建设运动被后世誉为奇迹。短短几年间,北碚的经济、文化、教育乃至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不断创新、蜕变“。昔称野蛮之地,今变文化之乡”。北碚名气之盛,追根溯底,原因是在于北碚的精神建设成就远大于物质建设。

有花香更有书香
  “昨天我在北碚看见从前不识字的农民现在识字了……一个个地对着我们发笑,使我获得无限的兴奋和愉快”。1948年,晏阳初在自己的著作中记录下他所见的北碚人,这也是北碚成功实施社会教育的一大缩影。
  在北碚开展乡村建设运动之前,街上多是目不识丁的乡民,整个峡区也没有一间图书馆。1928年,卢作孚在北碚关庙找了个旮旯,办起“峡区图书馆,”几间小屋权充馆舍,藏书四百多本,多是靠捐赠得来的。
  此后数年,小小的图书馆也经历多次变迁。1933年,峡区图书馆与中国西部科学院图书馆合并;19361936年更名为北碚民众图年更名为北碚民众图书馆;再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又几易馆址,规模也不断扩大。抗战胜利后,卢作孚把民生公司图书馆从合川迁到北碚城区,与北碚民众图书馆合并成北碚图书馆,选址就在北碚公园左侧的山坡上。而选择将此地定为馆址,则是缘于卢作孚的城市规划理念——文化区域应该安排在最美的地方,每一处文化事业都应有优美的环境。
  今天,当人们漫步在绿荫深深的中山路,远远就能看见北碚公园山坡上的一栋红色建筑,仍是那样的鲜艳夺目,似有无尽的生命力。这栋古朴建筑建于1932年年,原是兼善中学的教室。被北碚人昵称为“红楼”的它,曾是北碚图书馆的代名词,现在也已成为北碚的标志性建筑。
  “若要今年收成好,请到图书馆去看做庄稼的书”。图书馆的书,不仅是给文化人看的,当年,卢作孚在图书馆墙上写下的标语,也说明它的受众是广大民众。为了丰富更多北碚人的精神世界,19281928年的春天年的春天,,一份属于北碚人自己的报纸——《嘉陵江》诞生了。
  “这个小《嘉陵江,》身体虽小,肚皮却大,大到可以把五洲吞了。各位朋友,不要见笑,不信试看一看,简直可以从这个小《嘉陵江》里,看穿四川、中国乃至于五大洲——全世界。”卢作孚亲自撰写的发刊词,寄托了他对这张报纸的厚望。
  《嘉陵江》不但新闻丰富,遣词造句也采用白话,有娱乐材料可供消遣,还有能为大众生活和劳作服务的常识内容。后来,卢作孚又创办了《新生命画报,》让不识字的民众也能看懂。
  《嘉陵江》创刊后,影响力和读者群不断扩大。抗战时期,它更是风靡一时,许多迁居北碚的名人都在报上发表过文章,成为抗日救国宣传的一方阵地。

收藏奇迹的地方
  中国第一件地形浮雕,第一个地磁测点,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装架的我国第一副恐龙骨架……多年前,北碚曾经创造过、收藏过许多的奇迹,且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那个收藏奇迹的地方叫做重庆自然博物馆,它的前身则是我国的第一所民办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
  1928年,卢作孚就提出了在北温泉公园建立嘉陵江科学馆的设想。这一设想得以实现是在两年后,以“从事于科学之探讨,以开发宝藏,富裕民生”为目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正式落成,由卢作孚出任院长。最初的院址设在火焰山东岳庙,直到直到19341934年才迁往文星湾,实现了卢作孚在嘉陵江边建科学馆的理想。
  科学院的办公主体是一栋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名为“惠宇,”取自捐建人杨森的字“子惠。”科学院设有理化、地质、生物、农林4个研究所,以及博物馆、图书馆和兼善学校。科学院建成后,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科学家们来到北碚,在地质、农林等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抗战期间,沦陷区的科研机构纷纷迁往北碚,使峡区成为了中国西部,乃至全国的科研中心。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战时中国之科学》一书中就曾指出,当时中国最大的科学中心叫做北碚。1943年,中国西部科学院会同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等十二个学术研究机关,于次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国西部博物馆,惠宇楼也改作博物馆的陈列大楼。
  上世纪40年代年代,,美国的一家媒体在报道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时就认为“:通过这个机构,很多专家和学术团体的专门知识和经验得到了利用,明白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城市今天的繁荣兴盛……科学气氛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城市中教育和学术机构的最高度的集中”。

梦圆理想之城
  卢作孚出任北碚峡防局局长后,亲笔写的第一个文告是《修建嘉陵江温泉峡温泉公园募捐启,》随后修建的北碚平民公园,是他发展文化教育与社会公共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北碚又陆续办起了图书馆、体育场、医院、科学院。
  “凡有市场必有公园,凡有茂林修竹的地方必有公园,凡有温泉和飞瀑的地方必有公园,在那山间、水间,有这许多自然的美,如果加以人为的布置,可以形成一个游览区域,这便是我们的理想,一个社会的理想 ”。卢作孚的构思为日后北碚的形象作了生动的注解,北温泉公园、北碚平民公园、黛湖公园、运河公园的相继建成,让北碚成为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
  在一众公园之中,北碚平民公园即如今的北碚公园,意义最为特殊。1930年,在卢作孚的主持下,位于火焰山上的神像被拆毁,又在周边种了花木,建了楼台亭阁,并陆续饲养了多种飞禽走兽,使这个平民公园成为当时中国西部最著名的动物园。如今,北碚公园依然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然而北碚公园的意义不仅于此,在这里,有北碚民众自发集资为卢作孚之母修建的慈寿阁(即现在的清凉亭),卢作孚先生胞弟、北碚奠基人卢子英先生之墓,以及卢作孚夫妇的安息之地作孚园。
  作孚园内,卢作孚先生的汉白玉雕像栩栩如生,仿佛他从未离开,依然守望着那个“皆清洁、皆美丽、皆可居住、皆可游览、皆有现代化生活设施”的理想之城。而这个理想之城,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闪烁着光芒。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