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A3版:一座城与一个人 北碚区纪念卢作孚诞辰130周年
上一期 下一期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3年04月20日
新闻内容
第A2-A3版:一座城与一个人 北碚区纪念卢作孚诞辰130周年
卢作孚先生留给北碚的宝贵遗产
 作者:  浏览次数:3105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卢作孚的一生,是爱国、救国、报国的一生。他面对民族危亡,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担当;他超前的现代化思维和现代集团生活的试验;他办实业以富国家、“兴大利以厚民生”的追求;他“开民智广教育”、重科技求创新的作为;他躬耕乡建、改造社会的探索,以及“公而忘私、为而不有”的人生境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精神照亮前路,梦想铸就辉煌。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卢作孚先生留给北碚的宝贵遗产”,追随卢作孚的足迹,传承弘扬卢作孚企业家精神,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北碚建设新篇章。

卢作孚纪念馆(原峡防局旧址)
卢作孚在北碚进行乡村建设,遇到三大难题:资金、人才、房屋。房屋问题最难解决,峡防局无钱盖房,也不能占用北碚民众的住房,怎么办?卢作孚想了想,唯一的办法只有利用庙宇来开办各种事业。老北碚场镇不大,庙宇却多,素有九宫八庙之说。卢作孚到北碚后,开始向群众宣传破除封建迷信,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他在改造北碚市街时,拆除了街上的土地祠,打掉了“无常碑”,还发布了破除封建迷信的布告。卢作孚反对封建迷信,但他在充分利用庙宇的同时,对“菩萨”也采取了分别对待的办法。峡防局设在庙嘴文昌宫,庙内有许多塑像,他用干壁将其封闭保存。创办温泉公园,以温泉寺为中心,庙内佛像要作文物观瞻,许多佛像已陈旧或毁坏,他专门募款重塑金身。在另一些庙宇中,又这里挤一间,那里占两间,设立一两个单位,与“菩萨”合署办公。卢作孚早期进行乡村建设,利用北碚众多的庙宇来办各项事业,这是一个非常节俭而又迅速解决无房屋问题的办法,起到了破除迷信、开启民智、解放思想的作用,是卢作孚早期乡村试验活动中的一个创造。峡防局就是这么来的,它是当年卢作孚和他的胞弟卢子英领导嘉陵江小三峡地区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指挥部。——参考《嘉陵江日报》1931年12月12日《北碚的事业从庙里出来》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
  卢作孚担任峡防局局长后,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并于1928年提出建立嘉陵江科学馆的设想,该馆是中国西部科学院的雏形。
  1930年3月至8月,卢作孚一行考察了华东、东北,此行对卢作孚产生了强烈刺激。他在游记中感慨道:“他们(指日本)侵略满蒙,有两个更厉害的武器,为平常人所忽视,一个是满蒙资源馆,一个是中央试验所……别人已把我们的家屋囊括到几间屋子里去,我们自己还在梦中。”面对这样的情况,他说:“最要紧的办法是自己起来经营,才能灭杀日本人的野心。”
  在考察过程中,卢作孚为创建科学院作了多方努力。他广泛征集标本,采购各种科学仪器,拟定《科学院计划大纲》。在此期间,由于卢作孚的宣传和影响力,建立科学院的构想也得到了丁文江、翁文灏、任鸿隽、胡先骕等学界泰斗的大力支持。中国西部科学院以“研究实用科学,辅助中国西部经济文化事业之发展”为宗旨,以“从事于科学之探讨,以开发宝藏,富裕民生”为建院目的,下设理化、地质、生物、农林4个研究所以及博物馆、图书馆和兼善中学,采用科学与实用并举的模式,把科学和社会生产结合起来。其建立,揭开了北碚研究、引进现代应用技术的序幕,弥补了近代科学在中国西部的缺位,促进了四川及西南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长足进步,为中国民族科学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普教育作出巨大贡献。——参考《走进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前世今生》-赵迎昭

重庆自然博物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许多学术机关纷纷迁到北碚,继续其研究工作。1943年,由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及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气象研究所、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工业实验所、矿冶研究所、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林业实验所、中央畜牧实验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国立江苏医学院、中国地理研究所等13个科研院所,共同发起、组织筹建中国西部博物馆,公推翁文灏、卢作孚为正副主任委员,以主其事。卢作孚借让中国西部科学院“惠宇”楼作为博物馆的陈列主楼,以“从事科学教育之推广及专门学科之研究”为宗旨的中国西部博物馆,设地理、地质、工矿、生物、农林、医药卫生6个分馆,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综合了最多学科的第一家自然科学博物馆。1949年以后,先后改建为西南人民科学馆、西南博物院自然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自然部。1981年改为现名,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参考重庆自然博物馆网站

北碚公园
卢作孚为了发展北碚地方经济文化事业,利用北碚东岳庙,建成峡区博物馆,开辟周围20多亩墓地和30多亩荒坡开建公园,取名“北碚火焰山公园”,1936年更名为“北碚平民公园”。1950年,北碚军管会文教部接管后更名为现在的“北碚公园”。从1929年末开始,卢作孚就为平民公园的建设进行了精心的规划。他依据火焰山的自然地形,哪里应当建动物园,哪里应当兴修鸟禽栏,哪里应当建水池,哪里应当筑花圃,哪里应当修路径,哪里应当砌石级,甚至路应多宽,石级每段应有多少步,都一一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公园的建设者都是北碚新营房受训的各期青年学生士兵,卢作孚带领这些青年以忘我的精神,从嘉陵江边一担一担地挑来鹅卵石和河沙,为北碚民众开辟出了这片美丽的园地。卢作孚还派人从静观买回笔柏、丁香、罗汉松、黄秧、垂丝海棠、白玉笛、玉兰、双桃花等花木,又从重庆买来苏州柏、刺柏、侧柏、月季、单格栀等多种花木在公园种植,在火焰山上创造出了视野宽阔、林木茂密、环境优美、鸟语花香、造福后人的一块绿洲。——参考《忆卢作孚先生与北碚公园》-赵宾

清凉亭
1934年正月初三,是卢作孚的母亲六十大寿。亲友和北碚各界人士等筹银3000块,作为寿礼送给卢作孚,提议为老夫人修建别墅,卢作孚婉言谢绝。主客之间,一个不收,一个不退,僵持不下。有人建议:“卢局长为了峡区建设,不辞辛劳,东奔西跑,到处化缘,筹集资金,我们这也是为了建设嘛。”卢作孚说:“感谢各位亲朋好友,这笔礼金我收下了,但不能作为寿礼,权当是诸位的捐款。此款一定要用来修建房屋,但不能修私房、建别墅,我想在平民公园内建一亭阁,供游人观赏、登楼远望。”卢作孚多次到平民公园勘察,择地定点,进行修建。清凉亭建设共耗资3500块,差额系卢老夫人贴补。在建造过程中,捐献者商议要为这个亭阁取名“慈寿阁”,以示这是用卢老夫人的寿礼所建。恰好此时四川名家赵熙正住在北碚,就请赵熙书写了“慈寿阁”三个大字准备刻匾挂于亭上。卢作孚看到“慈寿阁”三字不断叫绝,连声称赞:“写得太好了,真不愧是名家。”并嘱其弟卢子英将此字好好保存。亭阁建成后,好久不见“慈寿阁”匾挂上。1938年5月,慈寿阁上突然悬上了“清凉亭”匾。人们不知究竟,众说纷纭。他们哪里知道,卢作孚早就决定给慈寿阁改名了。1937年12月15日,卢作孚见到刚西迁来渝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便请他题了“清凉亭”三字,送回北碚,制成匾额,悬于亭上,从此,慈寿阁改名清凉亭。抗战时期,陶行知设“晓庄研究所”于此,在此研究兵役改革,筹办育才学校,发动北碚志愿兵运动,动员460名志愿兵奔赴前线,为支持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天籁北碚千古情》-李萱华

北温泉公园
《补修温泉寺碑记》有云:“温泉公园(即现在的北温泉公园),自初无有也,得作孚创建之。”1927年修建温泉公园时,卢作孚不仅亲力亲为建设,还四处奔走募集经费。卢作孚亲自撰写了《建修嘉陵江温泉峡温泉公园募捐启》。他说服川中军阀,以他们的名义募捐,为了表达感谢,他用捐款人的名字为楼阁命名。军阀陈书农捐赠“农庄”,郑东琴捐赠“琴庐”,陈书农的家庭教师王伯宁对柏林楼的修建付出许多,于是取伯宁的谐音,命名“柏林楼”。卢作孚修建温泉公园时,川军将领范绍增有时到缙云山打猎就在温泉公园打牌,卢作孚与他商定将所赢来的钱用来为公园添砖加瓦。范绍增答允后逐次累足经费,最终修建了“数帆楼”。抗战时期,数帆楼曾作中国旅行社的高级贵宾招待所,周恩来、董必武和蒋介石等政要曾在此下榻,是近代北碚政治活动频繁、名流汇聚的证明。温泉公园中有一栋竹柱、竹墙、木楼、小青瓦的两层别墅,因竹而成,故名“竹楼”,也是由卢作孚募捐修建,它曾是北碚图书馆分馆,后取名为北泉图书馆。如此,卢作孚就这样募集经费,成功建起了温泉公园。
北碚体育公园
1927年8月,卢作孚在北碚鞍子坝租了一块土地,着手建体育场,于第二年建成,命名为“北碚体育场”,(先后命名为“公共体育场”“民众体育场”,现为北碚体育公园)。1929年4月20日至26日,卢作孚主持峡防局期间在这里举办了四川近代体育史上规模最大、项目最多、参加面最广的“嘉陵江运动会”,来自重庆、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和北碚共38个单位及社会团体的1161名运动员勇跃参赛。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
峡区医疗条件恶劣,居民患病就医困难,卢作孚很重视地方民众的身体健康,为了改善峡区医疗条件,1927年,卢作孚用旧庙作院址,以“创办一个地方医院,为远近的人民治疗疾病”为崇高理念,在北碚创办了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峡区地方医院,即现在的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
  ——参考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官网

兼善中学
卢作孚步入社会即从事教育工作,一直希望通过教育救国,他一直设想在北碚创办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峡区乡村建设中,他明确提出“乡村第一建设事业是教育,因为一切事业都须要人去建设,人是须要教育培成的,所以努力建设的第一步是应努力教育事业”。1930年秋,卢作孚以北碚火焰山东岳庙为校址,招收30名学生,开办了初中第一班,学校以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为命名之据,取名“兼善中学”,卢作孚邀请重庆实业、金融、教育、政治等各界知名人士成立校董会,他被公推为董事长。他说:“创建兼善中学的目的是从农村中建立一个符合时代的中学;训练出来的学生是生产的而不是享受的,是平民的而不是特殊的,是前进的而不是保守的,是强有力的而不是懦弱的。”办学经费一开始主要来自校董捐资和募捐,后来发展为以副业为主,自力更生,建立农场、公寓、餐厅以及面粉厂、硫酸厂、石灰厂、砖瓦厂等企业,这些企业从经济上保障了学校的发展。

高坑岩水电站
卢作孚十分重视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北碚本土水电开发的先驱。1931年,他邀请留学法国的工程师张华到北碚对嘉陵江支流——梁滩河进行踏勘,并进行水电开发规划设计。1933年,张华提出梁滩河水电开发的初步规划设计方案,由于资金问题,此方案被搁置。抗日战争时期,北碚由于迁入的学校、机关、工厂较多,用电需求大增。为此,卢作孚又找出当年张华提出的梁滩河水电开发规划方案,在重庆发起集资办电,得到政府水利机关、银行和天府煤矿、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川康兴业公司等单位的支持。1943年6月,富源水力发电公司董事会成立,高坑岩水电站开始筹建,卢作孚是董事会成员之一。1943年7月,高坑岩水电站动工,1944年底建成,同年12月正式发电,两台共320千瓦发电机组投入使用,总发电量为400千瓦。从此,北碚城区进入“电灯时代”。——参考《船王卢作孚与重庆的电力发展》-邓颖

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旧址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迁到北碚后,为培养平民教育和乡建人才,晏阳初决定成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在卢作孚的帮助下,历时8个月,购得500亩土地。为了筹集经费,成立董事会,卢作孚任会计董事。1945年8月,私立乡村建设育才院扩大为独立学院,改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院长由晏阳初兼任,邀请张群、蒋梦麟、张治中、陈布雷、甘乃光、蒋廷黻、黄炎培、卢作孚、梁漱溟、梁仲华、陈筑山、张伯苓等各界代表组成董事会。

红楼
北碚公园大门旁有一幢黛瓦红墙、飞檐翘角的楼房,人称“红楼”,是卢作孚于1932年主持修建的。最初作为中国西部科学院和兼善中学的校舍,抗战伊始,西部科学院迁往文星湾,兼善中学迁往鸡公山下毛背沱,红楼用作中央银行北碚办事处。蒋介石来碚时曾在此小憩,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曾在此观看滑翔机表演。抗战胜利后,由民生公司图书馆、民众图书馆、中国西部科学院图书馆合组成立北碚图书馆,红楼成为北碚图书馆馆舍,建馆之初即选出晏阳初、卢作孚等15人组成理事会,张从吾为首任馆长。红楼曾为北碚图书馆藏书楼,目前为北碚区美术馆。卢作孚一直重视古籍保护,曾特批资金用于收集流落民间的古籍和珍贵资料。抗战期间,张从吾就曾受他之托,赶赴成都,用50两黄金购回一大批古籍。——参考《忆卢作孚先生与北碚公园》-赵宾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1937年12月底,复旦大学从上海内迁至重庆,师生被安排到菜园坝复旦中学开课。时任复旦大学代理校长的吴南轩认为菜园坝环境嘈杂,日军飞机频繁轰炸,很不安全,必须赶快另觅新校址。1938年1月,他到了北碚,觉得下坝(后改为夏坝)“背靠琼玉山,面临嘉陵江,位于黄桷镇与东阳镇之间,有平坦土地一千余亩,与北碚夹江相望,风景秀丽,诚为建校佳地”。为了争取将复旦大学新校址建在下坝,吴南轩给卢作孚发电报:“近在北碚察勘永久校址,从天然及社会文化观点上认为东阳下坝最合理想。敝校深愿经营此地,为我公北碚建设之一助。”卢作孚一向重视文化教育,他的乡村建设的蓝图是要在北碚建“实验的小学校,职业的中学校,完全的大学校”。当时北碚已有小学、中学,但还没有大学,复旦大学若在北碚落户,当然是为“北碚建设之一助”了。但早先这块地卢作孚已与林继庸商量作为工厂建设选址,再三权衡,卢作孚最终还是同意了复旦大学在下坝建校的意见。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