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3年01月21日
新闻内容
第A2版: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复兴街道歇马村
一家两代村医70年接力 守护2000余名村民健康(新 春 走 基 层)
 作者:  浏览次数:2680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黄值山 覃政强 代宇航 文/图
  1月18日,雪后初晴,久违的太阳露出笑脸,让冷冽的空气多了份温暖。记者来到复兴街道歇马村卫生室,走访了刘成涛、刘文举一家两代村医,了解他们两代人70年“不断档”守护2000余名村民健康的故事。

“两代人”守护村民健康“不断档”
  上午10点,村民陈大强骑着电动摩托,急匆匆地来到歇马村卫生室。88岁的刘成涛一边给病人把脉,一边仔细询问病人症状,儿子刘文举和儿媳姜奉娟忙活完站在老人身后,听他给病人分析病情(如图)。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刘成涛凭祖传技艺,在村里当起“赤脚医生”,后来成为有行医资格的乡村医生,现在虽然年近九旬,依然耳聪目明、口齿清晰。
  刘文举是老人的小儿子,从小耳濡目染喜欢医学,看到村里人都很尊重父亲,长大后便子承父业当了一名村医。他告诉记者:“我当村医30多年了,这个‘生意’不图找钱,能养家糊口就行。”
  姜奉娟接过话头:“从事这个职业开始还有点抱怨,既辛苦收入还少,但是想到村民们都不容易,他们需要我们,所以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

对村里的“老病号”都“心中有数”
  陈大强看完自己的病,有点不好意思地对刘文举说:“刘医生,要过年了,我还要给我妈拿点药回去。”刘文举拿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的药包交到他手上,叮嘱各类药品要按时按量服用。
  看到记者一脸诧异,刘文举解释道:“全村2000多人,其中的‘老病号’患什么病、用什么药,我们都心中有数。比如大强的母亲,得的脑梗塞,一点都大意不得,必须按时服药。要过年了,村里的慢病患者和重症高危患者我们都要电话问诊,让他们放心过年,我们心里也踏实。”
  上午11点,诊所的病人逐渐少了下来,姜奉娟急忙拿出药箱:“今天在电话随访高血压患者伍从民的时候,感觉他身体不对头,得去看看。”
  穿过3个高速涵洞,再爬上一段陡峭的石梯路,就到了伍从民的家。姜奉娟告诉记者,对这些重点人群,每周至少3次电话回访,一有问题就要去看,“这关系到他们的生命健康问题。”
  “高压182,低压106,你必须在吃原来的药的基础上,再加一样药,这样才得行,下午我给你送来。”诊断完毕,看到伍家小院里五彩斑斓的彩灯,姜奉娟略有些伤感:“这段时间确实太忙了,孩子让我们挂灯笼贴对联,我们都还没顾得上。”

“医联体”让村民家门口看病“有依靠”
  回到村卫生室,姜奉娟指着药柜告诉我们,今年春节,街道社服中心专门为卫生室配备了氧气袋、血氧仪、氧气瓶等物资,还指导他们特别准备了一批退烧、止咳类药品,为应对新冠病毒感染作了充分准备。
  “如果卫生室治疗不了怎么办?”
  面对记者的疑问,同行的复兴医院院长邹胜介绍,为解决卫生室医疗能力和信息畅通问题,医院建立了辖区医疗救治工作微信工作群,医院医务人员、乡村医生、村社区干部都在群内。当村卫生室救治有困难时,医院不仅可以远程指导,还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如果村卫生室无法救治,医院会立即出诊、转运,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得到有效治疗。
  采访结束返程的路上,记者脑海中反复浮现村民伍从民的那句话:“她对我们确实好,经常打电话问情况,有事一喊就来了。”有着村医的守护,这个春节,相信歇马村的村民一定会过得快乐而踏实。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