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2年12月09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美食有“钩”
 作者:■陈利民  浏览次数:284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爱玲女士曾经说过:“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她把吃视为艺术,由此可见,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能解决温饱,也有助于精神愉悦。
  关于如何吃,我还是信奉孔老夫子的“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以及“不撒姜食,不多食”等等。说白了,从一般的饮食到独特的美食,已经升华至哲学高度。
  的确,一种美食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不能不认可食物带着灵性,也带着无形的“钩”,钩人心扉,钩人欲望,甚至钩人魂魄。
  多年以前,我去大巴山区采访,当地的两道野味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深深怀念,那就是凉拌地木耳和火爆岩豆。
  地木耳生长在山区潮湿的沙质岩石上,至今无法人工种植。地木耳的颜色呈墨绿色、卷曲多皱,类似于家用的黑木耳,只是比黑木耳更显娇嫩,也更难清洗(因其含细泥沙),食之口感清爽、柔滑、回甜。当地人采摘的地木耳一定不会过夜,当日必食,有一种“朝发夕至”之感。用地木耳炒鸡蛋或煲鸡汤,实属美食中的上品。
  如果把柔嫩的地木耳比作妙龄少女,那么坚硬的岩豆就如同青春少年。
  岩豆是大巴山的野生特产,藤类植物,攀崖缠壁,藤粗叶肥,夏开紫红花,秋夹裹豆粒。岩豆颗粒大小如同胡豆,但颜色呈褐红,淀粉含量比胡豆高,口感也比胡豆细腻。食之前必须浸泡三天,以猛火煮至半熟,配干辣椒和大葱火爆最为妙,煲骨头汤一如白果之效,如果油炸,加花椒面,也是一道下酒的开胃佳肴。
  久违的地木耳和岩豆,仿佛有“钩”,时常钩起我的回忆,钩起我的食欲。我心里痒痒的,有点想念它们。
  张爱玲女士的写作很少涉足到吃,她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中写道:“小时候在天津常吃鸭舌小萝卜汤,学会了咬住鸭舌头根上的一只小扁骨头,往外一抽抽出来,像拔鞋拔……汤里的鸭舌头淡白色,非常清腴嫩滑。”她回到上海,发出感慨:“到了上海就没有见过这样菜。”可见,不贪吃,只喜欢穿的张爱玲女士也对美食偶有好感,也被鸭舌小萝卜汤“钩”住了。
  成语“莼鲈之思”也说明美食有“钩”。晋代文人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兮,思念家乡吴中的美味菰菜、莼羹、鲈鱼脍,而发出感叹:“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可见,张翰辞官归乡,也是被家乡“莼羹鲈脍”的美食“钩”住了。
  其实,饕餮盛宴也好,寻常食物也罢,美食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返璞归真。文学家、美食家陆文夫感言:“再挑剔的美食家也无法轻视百姓的家常菜。”
  常言道,最普通的是最真实的,也是最自然的。《诗经》中曰:“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饮食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最原始地表达人对食物的爱意和欲望。以鄙人之见,美食有“钩”,这种无形的“钩”,令人心驰目骋,流连忘返,念念不忘。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