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2年11月08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竹溪河上龙门桥
 作者:■陈猷国  浏览次数:3229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家乡北碚区复兴街道的竹溪河谷,近年来声名鹊起,两岸的旖旎风光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
  最近我回老家,特地去游览了竹溪河的龙门溪河段。这里距复兴老街五里许,河床乱石嶙峋,水流湍急,溪水之上,有一座用水泥板搭设的简便平桥,早已不见了我记忆中那座气势恢宏、古色古香的风雨廊桥——我少年时熟悉的龙门桥。
  我印象中的龙门桥充满了神秘感。据《江北厅乡土志》记载:“龙门桥,龙门溪河上,髙三丈,宽二丈,长十余丈,上有栏盖,道光壬寅年修。”壬寅年即1842年,距今已180年。至今,桥边高崖上的“龙门溪”三个斗大阴刻字仍然十分清晰。
  龙门桥是一座高大的风雨廊桥,拱形的桥身,桥面上建有人字形的青瓦长廊,两端头为叠层,飞檐翘角。屋脊塑有双龙抢宝,顶正中是一个金色宝葫芦。木梁上绘凤雕龙,古朴而壮观。桥身正中雕有一个气势凶猛的龙头,突出桥身一米左右;桥背面相应处刻有一条龙尾。廊桥两边设有木栏、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靠南那头还有一小店,卖烟酒小吃。小店柜台上放一个大瓦钵,内盛老荫茶,供路人解渴。在桥面南侧还塑有一座髙大的菩萨,传说那是桥神。每到春节期间,当地乡民都会在桥上烧香祭祀,给桥神挂红,以祈风调雨顺、家族兴旺、出行平安。那时的龙门桥是过往行人躲避风雨、歇脚聊天的好地方。我几乎每次经过龙门桥,都要坐在长凳上,津津有味地听老人们天南海北的闲聊。
  那时的龙门桥是复兴去水土,到北碚、重庆的必经之地。由于当时还没有通公路,此地商贾行人络绎不绝,商品货物也都是通过龙门桥运往复兴,运输方式一为马驮,二靠人力肩挑背扛。那时,复兴有一个骡马运输站,每天早上,长长的马队驮着从龙王洞、周家沟煤矿运来的煤炭或农产品向水土进发,下午又驮着布匹、烟酒等商品回复兴,一路上最艰险的地段就是过龙门桥了。龙门桥两头几乎都是大于45度,甚至近60度的陡坡,髙百余米,上坡稍好点,下坡就惨了,马夫们往往要紧张地拽着马尾或扶着货物,艰难地往下缓行,马失前蹄,滚落溪间的事时有发生,名叫“倒马坎”“栽马梯”的地段就有好几处。龙门桥也是骡马休整、换铁掌的场所。由于长年的马蹄踩踏,这条石板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我家弟妹多,家境贫寒,我十四五岁就开始跟着大人一起下力(即从事体力劳动),常在星期天或寒暑假,从复兴挑煤炭、木柴等到水土的糖果厂等地去,最苦最累的也是走龙门桥两头的两匹坡。当地挑担人有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上坡脚杆软,下坡脚打闪,扁担压断腰,汗水似雨点。”令我至今难忘的一次是1962年的夏天,时逢灾荒之年,我早上挑两捆竹篾片(以前修房用的材料)到水土去,下午又挑盐回复兴,由于身上没粮票没有吃午饭,走到龙门桥上时人都快饿晕了,后来在桥上的长凳上躺了很久,又在桥北头的凉水井喝了一肚子水后,才一步步艰难地爬上高坡回家。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复兴一带下了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暴雨。竹溪河上游的山洪冲毁了两岸的房屋和庄稼,大量的树木和木材被冲下来卡在龙门桥桥孔处。危急之时,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在龙门桥上用橇掍和竹竿拨开封堵的木材,疏通水道。随着堆积的木材越来越多,洪水上涨迅猛,村民不得不从桥上撤到岸边。无情的洪水很快便淹没了大桥两端的石梯。随着一声巨响,在竹溪河上挺立了约150年的龙门桥轰然倒塌。
  而今,古老的风雨廊桥消失了,在原龙门桥上游不远处架起了一座高大坚固的公路桥。这座新的“龙门桥”横跨在龙门溪高高的峡谷两端,真可谓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宽宽的桥面上人来人往,车辆飞驰,过往行人再也不用爬坡上坎了,但在我心中,总忘不了当年为人们遮风避雨的龙门桥。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