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2年09月27日
新闻内容
第A3版:综合
返乡青年喻燕:
春暖花开“燕”归来
 作者:  浏览次数:3750  放大 缩小 默认
喻燕工作之余喜欢在房前屋后栽花养草。 记者 邓公平 摄

喻燕工作之余喜欢在房前屋后栽花养草。 记者 邓公平 摄

喻燕(左五)和村民一起演唱村歌。(资料图)

喻燕(左五)和村民一起演唱村歌。(资料图)


  

本报记者 邓公平
  再次回到东升村,喻燕决定留下。
  城市的钢筋水泥、纷繁喧嚣,让她感到疲倦和压抑。回到乡村,原本只是想获得短暂的喘息。然而当她行走在乡间田野,感受着久违的土地气息,被熟悉的乡音裹挟,她的内心无比平和而喜悦。
  她觉得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生活。
  那时春回大地,燕子还巢。村民们说,这是吉祥兴旺的好兆头。

田园将芜胡不归
  今年29岁的喻燕出生在静观镇陡梯村。因为母亲是柳荫镇东升村人,外公外婆、舅舅姨妈等亲人也居住在东升村,所以喻燕的很多童年时光都是在东升村度过的。
  每年暑假,是村里孩子们“大闹天宫”的时候。大家每天不是上山抓鸟,就是下河摸鱼,渴了就捧两口河里的清水喝,饿了有无数的果实可以边摘边吃,快乐得“无法无天”。
  漫无休止的蝉鸣声里,童年仿佛悠长无期,又遥不可忆。
  随着年岁渐长,在东升村的时间也渐渐少了,只有逢年过节时回去看看。职高毕业后,喻燕外出到渝北区等地打工,先后在餐饮公司和财务公司工作过。2017年,取得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科学历。2018年,她在巴南区开了一家面馆。
  在城市的时间越来越长,收入也越来越高,但喻燕仍然找不到归属感,“连左邻右舍都不认识”。2020年回老家过春节,恰逢新冠疫情爆发,她决定好好休息一段时间,想清楚未来的路。
  再次回到东升村,在过年的哄闹中,她发现“田园将芜”。村里包括外公外婆在内的一些老人已经离世,曾经年轻力壮的伯伯嬢嬢们越来越苍老,儿时的玩伴大都进城务工,有的还在城里安了家。
  一代人终将老去,却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留下来。
  那时,东升村的改造计划正轰轰烈烈开展。3月,村委会组织村民召开开办民宿的动员座谈会,舅舅不在,喻燕便代替他参加。
  “游客从哪里来?”“我们有什么特色?”“收入怎么保障?”会上,喻燕的“连环问”有想法有干劲,引起了镇、村干部的注意。会后,他们留下喻燕继续交流,了解她的基本情况,鼓励她留在村里工作。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实际上,热爱乡土的喻燕一直在等这样一个留下来的机会。于是,2020年4月,她作为返乡本土人才被引回东升村。
  然而,短暂逃离城市是一回事,在乡村长久生活又是另一回事。想象中的世外桃源,真正生活其间却未必美好。
  首先要面临的是物质生活的困顿。没有住所,喻燕只能寄居在姨妈家。实习期工资每月仅有1000多元,生活还得精打细算。一些从前习以为常的需求在乡村都无法得到满足,比如她喜欢网购,每次取快递都得去镇上。
  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世界的贫乏。乡村的文化娱乐方式匮乏,日子常常陷入琐碎平庸,令人感到索然寡味。特别是村民们对传统农耕文明、土地的认同感不够,刚回村时,喻燕还得忍受那些异样的眼光——“就像看待一个从城市逃离的失败者”。
  当然也有一些温暖的事情。喻燕的选择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母亲也回到东升村跟女儿一起生活。走在村里,人人都会同她颔首招呼,一声“燕子”、一个微笑都令她感到温情脉脉。农村的广阔天地满足了她养花种草的爱好,姨妈家的房前屋后成了她的小花园,多肉、菊花、月季……光是菊花就有20多个品种。村居生活还让她改掉了熬夜的坏习惯,“每天晚上10点睡早上6点醒,像调了闹钟一样”。
  尽管有千般不是万般不好,但因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乡土情结,家乡对游子来说永远都难以割舍,忘不掉,放不下。就这样吧,喻燕想,如果觉得家乡还不够好,那就留下来一起建设她。
  “有人漏夜下西洋,有人风雪归故乡。”所谓“故乡”,既可以是生养己身的故乡,也可以是安身立命的第二故乡,甚至只是我们心之所向的那个故乡,因为“此心安处是吾乡”。

不负青春不负村
  回乡后,喻燕主要负责导游工作,用自己的方式把家乡的美好呈现给游客。
  作为北碚区乡村振兴示范村,东升村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竹编、腰鼓、庙会等非遗绚丽灿烂,王家祠堂、空中水渠、古井等遗迹古色古香。近年来,东升村与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深化校地合作,按照“艺术乡村化、乡村艺术化”思路,用艺术点亮乡村。2021年,全村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
  “返乡不是清修,而是通过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成全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家乡。”为了当好导游,喻燕常常向村里的老人请教了解村庄的历史文化,比如东升空中水渠的修建过程、柳荫竹编的工艺特色,然后把它们编成小故事,讲给来到村里的游客听。
  “有意思的事”还有很多。她报名参加了西南大学专升本自考,正在学习工商管理相关课程。她种了几分地的粮食和蔬菜,在躬身耕种中探寻人与土地、自然的联系。她制作了一些手工发夹让母亲拿去卖,“游客多时一天能卖上百元”。她发动村里的大妈大爷组建文艺队,一日一舞,每周一演。她在村里带头捡垃圾,蹒跚学步的小侄女也跟着她一起捡,村民们慢慢有了自觉,村庄也越来越整洁。她还喜欢拉着村里的婆婆嬢嬢们聊天,在家长里短中又宣传了政策。
  “旭日东升照我家,我家住在东山下,稻田鸭叫白鹭飞,晨观日出晚看霞……”这首曾在央视亮相过的东升村村歌《旭日东升》,有句歌词“飞龙在天燕归来”,其中“飞龙在天”指的是空中水渠,“燕归来”则包含了喻燕返乡的故事。
  “去年9月我们邀请专业创作团队,组织村民一起梳理东升村的历史文化,共同创作了村歌。”喻燕说,村歌的创作过程也是挖掘村庄价值、重建自身文化的过程,村民们的共同记忆被唤醒,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强了,“现在我们不仅有了村歌,还在编排村舞,让村民更有自豪感。”
  个人的人生选择往往映射着时代的大势和风向。返乡两年半,喻燕越发坚定了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的想法。她相信,乘着乡村振兴的浩荡东风,一定还会有更多的“燕子”归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