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2年08月09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读励双杰长篇小说《秘色》
 作者:■潘玉毅  浏览次数:2970  放大 缩小 默认


  

  阅读励双杰的《秘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庸先生的《碧血剑》。二者有一个共通的地方。金庸先生曾在后记里言道,《碧血剑》真正的主角不是小说里着墨最多、出现频率最高的袁承志,而是袁崇焕和夏雪宜。《秘色》同样如此,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觉,真正的主角不是虞相文,而是王亚樵和陈万里。
  这两个人物一武一文,拥有同一个特征,那就是爱国。在中华民族悲壮的抗战史中,王亚樵和他的铁血锄奸团以斧头、手枪、炸弹等武器,专门对付其他帮会和欺压工人的富商,让许多汉奸卖国贼闻风丧胆,就连黄金荣、杜月笙等上海滩的流氓大亨也惧其几分,以至于当时有“宁见阎王,莫碰老王”的说法。但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最后却因为叛徒陈质安的出卖,被戴笠派来的特务暗杀——“王亚樵一上来就先被人用石灰粉伤了双眼,最后身中五枪,被刺三刀,当场身亡”,连脸皮都被剥去。
  陈万里爱国的方式则是钻研学问。他有感于“以数千年陶瓷著称的中华,竟没有一部陶瓷史”,从传统的“书斋考古”走向窑址考古,使我国陶瓷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现代陶瓷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小说里罗常培有一句话:“抗日救国不是一句口号,要知道敌人的强不是一方面的,我们不必问在第一线的忠勇将士能否抵抗得了敌人,他们正在用血肉之躯为国奋战,我们要问我们的科学敌得过敌人吗?学人应以身作则,以学术报国,毫无保留地贡献一己之力,把事情做好。万里兄你在野外考古,又何尝不是抗日救国?”
  《秘色》这部小说的剧情发展便是围绕这两个人物展开的。王亚樵死后,虞相文、谭牧林等铁血锄奸团的干将立誓报仇,并要讨还面皮。然而,陈质安狡猾得紧,他们历经艰辛,也没有找到他的藏身所在,后来通过关系,得知有一位江湖大佬知道王亚樵的面皮在哪里,便辗转寻到这位江湖大佬十分尊敬的另一位大人物——遯翁,遯翁答应帮忙,但要求虞相文等人将一件疑似秘色瓷的越窑匣钵残器送到正在慈溪等地考古研究秘色瓷的陈万里手中。由此可知,没有王亚樵和陈万里,也就没有小说里的那些爱恨情仇。
  小说开篇,一股脑儿冒出来许多江湖豪杰,拉开夺宝的序幕,情节的推动更像走马灯似的,让人应接不暇。读者虽不清楚他们抢夺的是什么东西,又为何要抢夺这东西,仍觉得紧张异常,精彩异常。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因为这许多的未知,阅读的兴趣也就愈发浓了些。
  毫无疑问,书中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像抖包袱似的一个接一个,对读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光是吸引力不足以形容《秘色》给人的感受,它真正难得的地方在于能够让人产生“共情”。即便读到后来,小说的脉络渐渐清晰,像是揭开了蒙在女子脸上的朦胧面纱,虽则少了几分先前的新奇感,但随之而来的热血与震撼,让我们对此书愈发爱不释手。
  比如,为了帮助抗日武装脱离敌人的埋伏圈,栲栳山强盗朱康平与虞相文等人尽释前嫌,并将自己下血本购买的两颗手雷贡献了出来,在枪林弹雨中一阵冲锋,与谭牧林一人一颗,掀翻了好几个埋伏在七星桥边的鬼子兵,将敌人的火力吸引了过来,为三大队的撤退争取了有利时机。
  又比如,为了支援虞崔台对抗日寇,黄英在四明排会中招募勇士,不到一天,报名者就过百。路上,得知大队鬼子上了虞崔台,偏偏进山的路还塌了,黄英等人心急如焚,最后用“七石排”的古法冒险从藏云溪进入虞崔台。“七石排”是一种以生命相搏的技能,但这些豪迈的江湖儿女无所畏惧,在藏云溪上写下了一段热血传奇。
  似这般堪称悲壮的描写,在《秘色》里还有很多。书中的不少人物出自三教九流,但是面对大是大非,他们绝不含糊,无论是胡少海、王大姑,还是栲栳山强盗与四明排会,他们俱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盗亦有道”的道理,至于虞相文、谭牧林、了因和尚等人,更是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八个字作了最好的注解。
  总的来说,整部小说聚焦小人物,串联大事件,极具可读性。小说的情节固然是虚构的,但其中也穿插了不少史实,作者通过描写、对比、悬念、照应等手法,环环相扣,很好地刻画出了一个地方的人物特征。从某种角度来说,《秘色》里没有一个完人,即使是爱国、爱家、有谋略、有担当的主人公虞相文也有着处事不够果决等毛病,虞相文的弟媳更曾担心大伯来分家产,可是面对侵略者的飞机轰炸,这里的人们却进行了殊死抗争。当小说写到“随即日机落下的炸弹爆炸声盖住了戚威的声音,火光盖住了整个崔岙,整个虞崔台”,此间的战斗算是落下了帷幕,可仔细咂摸,崔、虞两家不惹事但绝不怕事的形象早已跃然纸上,在读者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秘色》里不仅有“卧虎藏龙的隐秘江湖”,更有“断绝千年的文化遗存”。这文化遗存便是秘色瓷——慈溪上林湖的秘色瓷。
  可以说,秘色瓷是整部小说的导火索,是贯穿全书的线索,也是小说主旨的落点。作者以过硬的学术涵养和文字功底,将地域文化的刻画和家国情怀的书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没有让二者呈现割裂之态。这从一些小细节里可以看得出来,比如作者借由陈万里和罗常培的对谈,以及他同虞相文、周鹤修的交流,揭示了秘色瓷的不凡和他为研究瓷器所做的努力;又比如日本人以“乔公大米”为幌子的征粮之举,实际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对上林湖瓷窑的觊觎,呼应了小说的题目。换言之,《秘色》所讲述的是一个守护家园的故事,也是一个守护传统文化的故事。
  如果说陈万里是研究青瓷、研究秘色瓷的资深学者,那么崔宝珠这一角色,或许是作者对那些传承传统文化的民间研究人员的致敬。《秘色》的最后,崔岙被日本人的炮弹炸得面目全非,但秋水轩竟然奇迹般地保存完好,甚至连一个弹片都没有落下,崔宝珠打开炉子,匣钵里,一只造型端庄规整、釉质青绿光润的八棱净水瓶“如雨过天青,如千峰翠色,婉娈动人”。作者虽没有明说,但读者当能看得出其中“文化永存”的隐喻。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