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2年07月26日
新闻内容
第A1版:要闻
从一座村庄的振兴路看北碚百年乡建今朝梦圆
 作者:  浏览次数:3695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前,北碚人就描绘出乡村建设美丽蓝图,并在以卢作孚为代表的爱国实业家带领下,开展探索和实践。
  乡建运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种种原因存在着难以复制和推广的局限性。
  指针拨回当下,山还是那座山,困顿乡村已换了人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铺开!“五个振兴”推进力度、广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本期带你走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样板间——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看当地人对美丽乡村的向往和建设,如何赓续百年、唱出新篇……

因地制宜提颜值让懂乡村的人设计乡村
  当下,乡村游、周边游、近郊游备受追捧。
  盛夏,东升村七百亩黄金香柳如一张张明媚的画布,“柳门竹巷”艺术院落、“稻香故园”“童画工坊”“闻柳观渠”等景观节点星罗棋布,每到节假日,前来“打卡”的游人络绎不绝。
  抛开城市喧嚣和走马观花式游览,东升村田园牧歌沉浸式乡村游深受年轻人喜爱——一张野餐垫,一份DIY鲜食,随处一坐,就能待上半天。
  “这里的初夏惊艳得像一幅不真实的油画!但眼前斑驳的竹篱,耳边的犬吠鸡鸣,又随处可见乡村生活最纯粹的样子……”在某社交网络平台,搜索“东升村”,游客“@千寻”这样评价自己的游览体验。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心村。东升村的颜值是如何嬗变的?
  2018年,乡村振兴的浩荡东风拂过中国的广大农村,也涌入了东升村。乘风而来的还有一批懂乡村、爱乡村的人,让这个寂静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
  展开东升村版图,“指挥官”们围绕乡村振兴规划,一点一线绘制出颜值提升“作战图”。为了突出村民主体地位,在编制村规划前,规划部门还收集了上百份东升村村民的调查问卷——是否有集中居住的意愿、新建房屋喜欢哪种风格、希望自己家距离道路有多远?
  一叠叠问卷,最终指向两大关键问题——乡村由谁来建,如何建?建成什么样,达到怎样的效果?
  面对第一个问题,2018年,北碚区政府找到四川美术学院以及坐落于本地的西南大学等高校搭建起校地合作平台,携手智囊团共建乡村。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天祥本身就是柳荫人,对当地风土人情十分了解。在他的“柳荫计划”里,田间地头、院落民居、学堂农舍无一不成创作题材,如此改造而成的艺术院落、艺术道路、艺术装置,不仅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气息,更贴近原住居民最朴素的生活。
  第二个问题,北碚打造东升村的思路,不是新建一座花园,而是依托原有产业和资源,因地制宜美化田野。
  新编制的产业规划,对东升村已经种植的猕猴桃、金银花、黄金香柳等进行规模种植引导,从顶层设计上与将来要重点发展的观光采摘、养老度假、林地体验等产业有机结合。
  在全区层面上,将东升村与毗邻的明通村成片打造为六个乡村振兴示范片之一,按照“一区一园多点”的空间布局,同步全力推进“嘉陵悠谷”——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建设。

进修文艺炼气质让艺术格调赋能乡村美学
  面子好修,里子难打,是许多乡村建设面临的普遍难题。在建设之初,就融入艺术“基因”的东升村,以文艺气质驱动乡村文化振兴新实践。
  今年端午开始,渝中区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内的一场竹艺展备受关注。
  这是通过“走村串巷”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计划,东升村与山城巷组起的“CP”。
  “走村串巷”以民间艺人、艺术空间为媒,“村民”“巷民”一见如故,柳编、竹编系列民艺作品作为东升村的丰富物产,在这里免费展览,市民和游客不仅能在山城巷欣赏到乡村民俗风情,同时也能领略东升村历史人文的厚重。
  传统与新潮共融共生,成为了连接老故事和新生活的纽带,也为城乡融合与城镇化发展搭建起经验交流、项目推介、资源共享的新平台。
  目光回到乡村。依托山水文化资源禀赋,今年“五一”,东升村也运用创新思维,在田野上发起了一场自然治愈计划——“露营派对”。
  野奢露营、民谣轻欢、电音“床”迪、部队火锅、树下电影……特色主题活动让乡村活力看得见,摸得着,成为游客百忙之中逃离城市喧嚣,修养身心的好去处。
  傍晚,微风里音乐悠扬,一场场乡村音乐会就此拉开帷幕,在座的许多村民跟着舞台上的韵律哼唱出熟悉的歌词。
  “旭日东升照我家,我家住在东山下,稻田鸭叫白鹭飞,晨观日出晚看霞……”歌声飘出东山脚,游客呼朋唤友,老少皆至。
  这首歌出自东升村村歌——《旭日东升》,还亮相过央视屏幕,村民人人能唱、个个爱唱,因为原创者正是他们。
  “现在我们不仅有村歌,还在编排村舞,让村民更有归属感。”东升村第一书记杜晓睿告诉记者。
  东升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竹编、腰鼓、舞狮、庙会、闹莲花等非遗绚丽灿烂,王家祠堂、祖屋、水渠、古井等遗迹建筑古色古香。
  北碚在东升村的开发中,坚持“艺术乡村化、乡村艺术化”思路,传承和保护传统民俗、遗迹和非遗,深度挖掘乡建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以及水渠文化、农耕文化、乡贤文化,打好“文化牌”。

夯实产业聚人气让爱乡村的人留在乡村
  一批致力于以艺术为乡村塑形、赋能与铸魂的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正在北碚拉开序幕。而本土人才,正是乡土留住乡愁乡韵的关键钥匙。
  《旭日东升》里有这么一句歌词:“苦尽甘来柳成荫,飞龙在天燕归来。”讲的就是“90后”返乡人喻燕的故事。
  三年前,东升村的改造计划正轰轰烈烈开展,回到家过春节的喻燕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代替舅舅参加了开办民宿的动员座谈会。
  “游客从哪里来?如果我们发展民宿怎么打造出特色?”会上,喻燕的“连环问”有想法有干劲,引起了几位中年男士的注意。
  “妹妹你今年多大了?做什么工作的?愿不愿意留在村里?”会后,村、镇干部一行留下来继续与喻燕交流。实际上,热爱乡村生活的她一直在等这样一个留下来的机会……
  如今,喻燕作为返乡本土人才被引回东升村,她还当起了“导游”,把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和农耕文化,讲给来到村里的游客听。
  正如村歌里的那句独白:“如果你觉得家乡不够好,那你就回来和我们一起建设她。”
  喻燕将建设家乡的理念付诸行动,工作之余,她在自家房前屋后栽花养草,生机勃勃的小花园处处显示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理解。
  而那些曾经参加过动员会的村民们,有的开起了民宿,有的开起了餐馆,有的办起了农家乐。眼见农旅融合产业底子愈发厚实,青年返乡创业早已不是稀奇事。
  与此同时,北碚区还向全区16个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22人,创新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单位选派“第二书记”59人,促进优秀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锻炼成长,协助派驻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来到东升村的第一书记杜晓睿就是其中一员。
  一年来,她见证了乡村“由外到内”的巨大变化。
  此前,杜晓睿在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工作,利用专业优势,她迅速和村民打成一片。他们共同探讨如何利用漫山遍野的生态景观,做大乡村旅游,增加集体收入,并通过农田宜机化整治,盘活闲置土地资源。
  让爱乡村的人留在乡村,越来越多人来到东升,在这里耕作理想田园,为乡村振兴增添内生动力。
  据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相关内容见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