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2年05月24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闲坐小窗下 漫谈读书事
 作者:■蔺丽燕  浏览次数:2800  放大 缩小 默认

  

  夜晚,和儿子一起读书。一首小诗霎时明媚了眼睛:“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诗人无牵无挂地闲坐于小窗之下,心无旁骛地品读着古老的典籍,不知不觉,竟然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读书不觉已春深。这扰攘繁杂的人世间,能让人忘却时间的事情大概不多。读书,算得一件。书中的世界,书里的生活,书间的思想,总是能在我们心无挂碍地阅读中,以一种别样的方式,与我们心有灵犀。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在张潮看来,读书之事也要与四季相呼相应。不同的季节,捧读不同的书籍,也许才能有更深的感受和体会。其实,就书籍本身而言,无论是它所讲述的故事、阐述的观点,还是它所表达的思想、呈现的图景,都是静态的。从书籍与读者相遇的那一刻开始,这些原本静态的东西,才开始有了生命的状态,是一种饱满丰腴的,有血有肉的,栩栩如生的状态。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所以,读书很多时候又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甚至是私密化的事情。
  有的人喜欢读武侠小说,认为武侠世界里不仅有刀光剑影,更有侠骨柔肠、肝胆相照。有人喜欢漫画作品,认为寥寥几笔,却一针见血、直指要害。有的人偏爱诗歌,有的人则钟情于传记……不同的脾气性格,不同的判断理解,不同的定位选择,让读书这件事又多了万紫千红的美丽与魅力。
  因为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也常常会有一些朋友和同事要我列书单,有的是自己想读,有的是想给孩子读。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总觉着特别为难。一来,自己本身读书甚少,不知推荐什么;二来,自己的读书范围与种类,又不一定是对方所喜;三者,则是担心所推之书变成对方的为难所在。于是,只有拒绝。
  读书,为了什么?古人在很大程度上将读书作为一块“敲门砖”:“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可是,走到今天,读书的目的已不再如此单一,也不再这般功利。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能让人静下来;其次,能让人慢下来;再次,能让人“醒过来”。当一个人的眼光、思想、灵魂经过书籍的过滤与洗礼,他的胸中从此就有了丘壑,眼中就有了光芒,脚下就有了跨越万里山河的力量。
  一代文豪欧阳修读书有“三上”:枕上、马上和厕上。汉代董遇读书有“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古人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之外,见缝插针地读书,以提高自身修为与素养。今人在八小时之外,多数在做什么?刷手机!一刷手机深似海,从此书籍是路人。这大概也是今天的人们缺乏静气,缺少耐性,缺失涵养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诗人说“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天将破晓,用讨来的新燃的火种点亮灯盏,在如豆的灯光下展卷漫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和享受?晓窗分与读书灯,这令人神往的分享,现在确乎是不多见了。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说到底是一生的事,因为人的一生只有书籍陪伴左右,灵魂才不会孤独无助。读书,也是需要反复的事,尤其当我们手捧经典之时。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不同的生命阶段,阅读同一本书也会有迥乎不同的阅读感悟和思索。
  关上读书灯,满身皆是月。就让书籍这轮皎洁的月,陪伴我们走过这风起雨落的人间,走过这泥泞曲折的路途,赐我们以心的空明宁静、澄澈无瑕。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