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3年05月31日
新闻内容
第四版:文化·健康
童谣与童趣
 作者:萧建民  浏览次数:6377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要吃人,黑了要关门”,“黄丝黄丝马马,请你嘎公嘎婆来吃嘎嘎(肉),坐的坐的轿轿,骑的骑的马马”……在川渝地区,诸如此类的这样一些童谣流传了好几十年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年代,它们还留在不少中老年人的记忆里。

每个人的童年大概都会与童谣相伴,童谣的童真和童趣都会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

童谣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大多来自民间的自编自唱、口耳相传。那些来自生活、贴近生活的童谣,因其文字浅显,形式短小,通俗易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富于童趣,虽然往往没有文字记载,但流传久远,影响甚广。川渝地区劳动人民机智幽默,很多人能说会唱,出口成章,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创作出了不少童谣。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笔者曾在重庆北碚桑园小学、黄桷小学和三花石小学就读,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听到过也跟着哼唱过那些流传着的有趣的童谣。这些童谣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川渝地区的风土人情,反映了市井百姓日常生活的苦辣酸甜。

“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高又高,胖娃耍弯刀;弯刀耍得圆,胖娃吃汤圆;汤圆吃得多,屙屎屙坨坨;汤圆吃得少,屙屎屙绞绞。”这是一首流传很广颇有影响的童谣《胖娃歌》。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温馨的场景:老外婆哄着胖外孙睡觉,一边轻轻地有节奏地拍着小胖娃,一边轻轻地哼着胖娃歌,小胖娃听着听着,渐渐地进入了甜甜的梦乡。(那个年代,能去四川的省会成都就很了不起了,既无汽车也无高铁,只有骑马;没有更多的玩具,只有耍弯刀;没有其他的零食,只好吃汤圆。)

小孩子不小心跌了一跤,头上碰了一个包,啼哭不止。外婆一边用手轻轻抚摸着小外孙头上的包,一边哼唱“包包散,包包散,回去煮个大鸡蛋”,就有效地转移了小孩子的注意力。

“又哭又笑,黄狗飚尿;鸡公打锣,鸭子吹号,猪儿起来跳一跳”——有小伙伴因故哭闹,经同伴劝解后又破涕为笑时,同伴们便如此起哄。

“白沙白又白,参加打美国;美国投了降,白沙得表扬”——白沙即光头,这是小孩子们看到同学中有人刚刚理了发剃了光头而嘲弄取笑的。从内容上看,这首童谣无疑是在六十年前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产生的。

还有如下一些有趣的童谣:

有表现公平谦让的: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还给弟弟留一个”。

有寻找丢失物品的:

“鸡公叫,鸭公叫,哪个找到哪个要”。

有讥讽脑筋不灵活的:

“方脑壳,哈戳戳,遇到祸事躲不脱”。

有批评不懂装懂的:

“牙齿焦黄,冒充内行”。

有形容饭量大的:

“干筋筋,瘦壳壳,一顿要吃八钵钵”。

有取笑老太婆的:

“老太婆,尖尖脚,车子来了跑不脱,轰隆轰隆滚下河,河里有个鬼脑壳”。

有形容穿戴的:

“有钱人,大不同,身上穿的是灯草绒;手杆一捞金手表,脚杆一踢华达呢”。

当年在重庆北碚街头有放土电影(小幻灯)的,摊贩在招徕小观众时吆喝:“看稀奇,看闹热,看苏联红军打德国”;“看不看,中国猿人不穿裤子,拿芭蕉叶子做裤子……”小朋友们听了甚感好奇,也常常挂在口头念叨。

每当念起这些童谣,我们就会回忆起无忧无虑、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很多童谣在少年儿童心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培养了他们对文学诗歌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

多年前广泛流传的经典童谣现今大都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如果对其挖掘、整理、探讨、研究,不失为一桩有意义的事情,而富有童真童趣的、为广大儿童喜闻乐见的新的童谣,正期待着我们的儿童文学作者们去深入生活,辛勤创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