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红 楼 2022-01-25
·竹溪悠扬水车声 2022-01-25
·从光阴中采撷绿意 2022-01-25
·不说再见 2022-01-25
·学会选择 2022-01-25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2年01月25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红 楼
■蒋雨珊
 作者:  浏览次数:357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此红楼非彼红楼也。一个是金陵幻梦,一个是陪都故景。火焰山山坡上这幢三层砖木小楼,在飞速发展的现代都市中独守着民国的故影。寻道红楼,先要绕北碚图书馆而过,乘高高的电梯上去,便可一睹芳容。明明只是一到二楼的距离,垂直石壁上的透明景观电梯却要让恐高人士脚底生汗,然而,玻璃门一 开,刚才的紧张立马就被眼前景色洗净。小楼之所以称红楼,自然是因其墙身通体红色,又有飞檐翘角,鹤立于寻常建筑之中。红墙极艳,使人想起朱砂,又想起旗袍缎子,那些翠绿的窗棂,就成了旗袍上精致优雅的滚边。正午阳光好的时候,光把墙外茂盛的树叶影子都摇在红墙上,那是任何镜头都留不住的美。有句出处难考的诗赞红楼:“更倩红楼添一角,江山顿觉太玲珑。”
  抗战时期的北碚,曾被誉为“东方的诺亚方舟”。上世纪40年代,联合国制作的一张地图上,中国的城市只标明了三个,北碚是其中之一,红楼正是北碚历史文化的见证者。1932年,红楼由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先生主持修建,在往后的漫长岁月里几经变迁。
  最初的红楼用作兼善中学校舍,取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意。抗战伊始,这里成为中央银行北碚办事处,兼善中学搬迁去了毛背沱。抗战胜利后,原峡区图书馆、西部科学院图书馆、民生公司图书馆合并而成的“北碚图书馆”搬迁至红楼,作为其办公场所、书库、阅览室。此后,红楼还作为卢作孚先生纪念馆和古籍藏书室。2001年,北碚图书馆新馆成立后,古籍陆续迁往新馆特藏书库。2013年,北碚美术馆在红楼挂牌成立。至此,红楼成为了北碚文化传承、交流、整合的新平台。如今前往参观的游客可在红楼一、二层漫步欣赏最新的书画展,别有一番艺术情趣。
  红楼的历史还与两位鼎鼎有名的人物相关。蒋介石每次来北碚都下榻于红楼,踩着木质地板而过,似乎可以听到当时穿梭其中的公务人员的皮鞋声,以及繁忙作响的老式电话铃。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也曾到访红楼。当时的北碚是中国中央农业实验区,在时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的陪同下,华莱士与中方人员在红楼共进午餐,午饭结束休息后,就到二楼的阳台看滑翔机表演。这次表演是专为欢迎华莱士来访准备的,得知消息的市民纷纷赶来观看,人山人海,掌声如潮,不亚于今日演唱会盛况。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表演时有两架滑翔机失控坠地,机身损伤,华莱士还特意派人前往慰问。如今听来遥远的趣谈,却是当年小楼发生的日常。若说北碚是“小陪都”,那么红楼可算是“小陪都”厚重历史的立体投影。
  红楼近侧,还有一座顾毓琇纪念亭。顾先生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于一身,可谓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师,被称为“现代文化史的巨匠”。抗战初期,顾毓琇先生来到重庆,先后任教育部政务次长、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在北碚生活的他还在这里修起了自己的小院。受重庆的山水和人文感染,顾先生创作了《古城烽火》《岳飞》等多部作品。顾毓琇先生的旧居已无处可寻,人们便在红楼边上修建了这座纪念亭和铜像。2015年,纪念亭落成典礼上,顾先生的儿子顾慰庆亲自为父亲铜像揭幕,孙子顾宜凡为纪念亭捐赠了珍贵的书籍和文史资料。在抗战文化遗迹红楼身旁,从此多了一处令人瞻仰的去处。
  红楼很长一段时间是作为藏书所用,藏书楼最怕祝融叨扰。2012年盛暑,红楼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许多爱书人士对楼中所藏古籍担心不已。万幸的是,藏书已于三个月前迁至北碚图书馆新馆,32万册珍贵古籍均得以保全。居火焰山上,又得浴火重生,红楼倒正像是盘踞山顶,俯瞰着北碚城的凤凰神鸟。
  闹市之外,红楼仿佛被遗忘在民国。它的年代不再,守护的这座城依然欣欣向荣。
  竹影摇红百年事,凭风倚楼可温梦。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