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0年08月07日
新闻内容
第A2版:要闻
念好“互”字诀,激发贫困户脱贫心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作者:  浏览次数:3596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几年,我也没有脱贫的心劲。现在,家里的医疗费用不愁了,又养了几十只鸡鸭,日子就好过了!”8月5日,在金刀峡镇永安村,贫困户王承兰一边给鸡鸭喂食,一边向前来“取经”的静观镇和睦村贫困户罗发芳交流“脱贫经”。
  脱贫攻坚,不能只靠帮扶干部“剃头挑子一头热”,只有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区交通局局长杨辉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区交通局在对口帮扶的贫困群众中,采取“互动、互学、互帮、互助、互促、互比”的帮扶模式,用一个“互”字诀,激发了贫困群众高质量脱贫的内生动力。
  过去,不管帮扶干部怎么上门做产业规划、绘脱贫蓝图,就是说不动63岁的罗发芳。
  也难怪她听不进去。罗发芳一家两口人,儿子患尿毒症每周要做两三次透析,她自己在2018年6月意外受伤,又在今年4月被检查出患有脑瘤。母子二人一个月光是医疗费就要花上好几千元,又没有劳动力,如何脱贫?
  事情在2016年发生了转机,这年,罗发芳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享受了低保、精准脱贫保、贫困户医保报销政策等,一家人的负担得以大幅减轻。身体逐渐恢复后,负责对口帮扶的区交通局扶贫工作队队员建议她养鸡脱贫,但她担心自己没有劳动力、没有养鸡技术,也担心养出来的鸡鸭卖不出去,怎么都不愿意走出第一步。
  于是,8月5日,扶贫工作队带着罗发芳去了金刀峡镇永安村,让她跟有相似经历的贫困户王承兰“取经”。
  同样因病致贫的王承兰今年65岁,在享受贫困户医保报销政策后,王承兰家庭负担大为减轻,并于2015年实现脱贫。但如何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王承兰还缺乏信心。2018年初,区交通局扶贫工作队用帮扶基金为她购买了100多只鸡苗、鸭苗,鼓励她养鸡鸭脱贫。
  为了消除“王承兰们”的后顾之忧,区交通局联合相关街镇和其他帮扶单位,组建了脱贫互助组,每个互助组由交通技术骨干、教师、医生、农技员、致富产业户等人员组成。贫困户需要技术,农技员就上门;种养出的农作物或牲畜没人买,帮扶队就帮其找销路……
  2018年10月,王承兰家第一批40多只鸡鸭出栏,实现销售收入8000元。如今,她家在栏鸡鸭达60多只,今年仅此一项预计可实现收入1.2万元。
  看到了王承兰的经历,罗发芳打消了顾虑,她表示,回家后就养上几十只鸡鸭,靠自己的能力实现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重在精准,难在可持续。针对一些贫困群众的具体困难,区交通局“对症下药”,通过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为其产业发展、持续脱贫提供必要条件。
  “没钱、没技术,家门口的道路又不通,真的是脱贫无门。”龙凤桥街道群兴村贫困户张元华一度意气消沉。为解决包括张元华在内的100余户村民的出行问题,区交通局协调成都铁路局及相关单位,在群兴村木耳山村民小组铁路下穿隧道内侧建成5.5米宽的水泥硬化公路。扶贫干部还带张元华去致富产业户那里学习“取经”。如今,张元华已种植长叶香橙100余株,今年即可上市销售,预计一年可实现收入3.9万元。
  “通过互促互比、开阔眼界、转变观念,让贫困户在‘较劲’中动起来,真正成为脱贫致富主体,这样的脱贫攻坚才能取得真正实效。”区交通局扶贫干部钟缙说道。本报记者 秦廷富 通讯员 杨帆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