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北碚大地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 2020-04-17
· 2020-04-17
· 2020-04-17
·缙云山“绿肺”复苏记 2020-04-17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0年04月17日
新闻内容
第A3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北碚大地上
缙云山“绿肺”复苏记
 作者:   浏览次数:3463  放大 缩小 默认

 

 

  位于嘉陵江畔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庆主城区的“绿肺”及天然屏障。由于规划滞后、多头管理,保护区内一度出现原住民私搭乱建、违规经营农家乐及酒店、“蚕食”林地等问题。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从2018年6月起,我区启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拆除违建、生态搬迁、产业升级等工作,为全市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实现生态美、百姓富高质量发展蹚路。

拆违原绿,缙云山恢复本色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北碚区、沙坪坝区、璧山区三个行政区,总面积为7600公顷,拥有2407种植物种类和1071种动物种类,是中国最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系统之一,被誉为“基因的宝库”。
然而,由于规划滞后、多头管理,保护区内的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少数村民违规租售房屋,一些业主违建酒店等经营性项目,出现“蚕食”林地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针对发现的问题,如何整改才能保护好主城的“绿肺”?
2018年6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区按照“保护自然、保障民生”方针,启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强力治理沉疴顽疾。
首先是拆除各类违建。这涉及不少业主和村民,尤其是部分村民将自家农房改造成农家乐,私自搭建“长高长胖”,整治难度大。
“刚开始,一些业主和村民抵触情绪强烈。随着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村民们最终认识到生态破坏了对大家都没好处,拆违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区缙云山综合整治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吕玉春说。
60多岁的李星华,是缙云山后山大屋基的原住民。2012年,因危旧房改造政策,李星华重建房屋。重建时,相关部门批准建设不到100平方米,但他家却建了三楼一底900多平方米,成为当地最大的单体违建。
缙云山综合整治工作启动后,通过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工作,李星华带头拆除了自家的房子,还动员哥哥李星庸拆除违建700多平方米。在他们的带动下,绝大部分原住村民都动了起来,着手拆除违建。
如今,这些违建很多都变身为赏心悦目的园林小品,成为游人登山途中休息的场所。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区已拆除各类建构筑物50.4万平方米,覆土复绿复耕26.3万平方米。曾经被污染的绿色家园,正在恢复她的美丽容颜。

生态搬迁,原住民生活更幸福
  搬离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家,73岁的蓝长生内心还是有些不舍,但在北碚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中,老人第一个签下了搬迁协议,“生态搬迁下山,不仅自己生活方便,又可保护生态,我支持!”
随着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为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促进缙云山保护区自然恢复和长效保护,去年4月,我区启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所有原住居民,共计208户、536人,全部纳入搬迁范围。
蓝长生的家位于保护区核心区的缙云村戴家院组,属于此次生态搬迁范围。这位在此居住了50多年的老人,在生态保护需要面前,率先表态愿意搬迁。“从家到公交车站要走两个小时,土房子也越来越旧。现在有政策支持,以后肯定会越过越好。”蓝长生说。
为保护生态而搬迁,很多居民内心是支持的。然而,搬家能否实现生活水平不下降甚至更进一步,补偿奖励能不能兑现,退地进城后的户口和社保问题怎么解决,会不会影响子女入学……群众对生态搬迁有着更现实的考虑。
对此,我区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整合资金1.1亿元,通过搬迁补偿、异地迁建、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开通入学绿色通道、举办就业技能专题培训、增设公益性岗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打消原住居民搬迁后在生产生活、长远发展方面的顾虑。
此前,违建大户李星华的收入主要来自种田地和吃低保。“现在我在保护区做护林员,一个月的工资3000元左右。”李星华介绍,除了每个月有工资外,生态搬迁时,政府还给家里6个人每人补偿了20万元左右。
“搬下山后住在女儿家,平时老伴在家帮忙带外孙儿,自己一个人上班。回头来看,还是住在城镇里面更舒服。”李星华说。
目前,我区已帮助引导203户、520名居民搬出了自然保护区,分别占搬迁总户数的97.6%、总人数的98%。

走深走实“两化路”,开启综合提升新篇章
  “青山叠翠,湖水碧蓝,没想到缙云山上还‘藏’了这么个好地方。”近日,趁着周末上山游玩的市民张悦,被黛湖的美景深深吸引,“感觉回归山水自然,整个人都放松了。”
黛湖是缙云山的重要景点之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经后人考证,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即缙云山,“秋池”指的就是黛湖。
去年6月28日,北碚区缙云山综合提升项目集中开工,黛湖生态修复工程便是其中之一。根据方案,黛湖区域将依托缙云山卓越的自然生态和景观,整合沿线水系、山林与动植物资源,通过恢复湿地水文,增加湿地植被覆盖面积,恢复生物多样性,建设高效的“山地溪塘复合生态系统”,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典型示范区”。
此外,集中开工项目还包括缙云山生态搬迁异地迁建房、缙云山生态环道(北泉村示范段)、山城步道(金刚碑—北温泉公园段)等。目前,缙云山生态搬迁异地迁建房项目进展顺利,1公里生态环道示范段基本建成,山城步道(金刚碑-北温泉公园段)计划年底建成投用。
据吕玉春介绍,为全域提升缙云山环境品质,我区围绕“缙云山山上山下,保护区区内区外,整体梳理、整体提升”的工作目标,还开展了渝武高速缙云山出口区域土地收储以及缙云路沿线北泉村(一期)综合整治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
接下来,我区将加快推进各项整治提升工作,持续巩固缙云山整治成果,推动后续发展,努力让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绿水青山成致富“靠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
记者 邓公平/文 秦廷富/图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