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8年04月24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看戏
 作者:  浏览次数:1321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晓峰
  我的家乡河南封丘是个戏曲之乡,这里不仅是豫剧祥符调的发祥地,而且还走出了豫剧大师闫立品,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祺、金不换、范静和朱巧云等人。因为有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家乡人爱看戏。家乡人看戏不挑角儿,省城来的名家,咱热烈欢迎,场场爆满;本地的名角,咱也视为珍宝,座无虚席;在公园空地、超市门口、村头树下本色出演的草根票友,只要你唱得卖力,学得逼真,咱也不吝惜掌声,大声给你叫好打气儿。
  我不算戏迷,但因为出生和生活在出了闫立品和金不换两位豫剧大师的戏味极浓的地方,从小到大,被动地主动地也看了很多戏。戏看多了,阅历多了,戏里戏外,难免有些感触。我觉得不同的年龄,看戏的心境是大不相同的。
  少年看戏,看的是热闹。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时不懂戏,却爱坐前排,甚至爬上戏台,坐在台沿上看。最喜欢看武生的戏,对打、翻跟斗、走虎虎生风的台步。也爱看刀马旦,漂亮,威风;丑角和花旦滑稽可笑,我们爱模仿,还拿戏里的人物给同伴起外号。那时不懂这些术语,只是觉得热闹好玩。戏台下面,还有很多卖小吃的,花鸡蛋儿、焦酥糖、糖豆……也不贵,一毛钱就能买很多。当然也离不了小玩意儿,玻璃球、气球、拨浪鼓、泥捏的哨子……土里土气,却极适合乡下孩子。你要问当时演的什么剧目,有哪些名演员,全记不得了。只记得戏台上的几个跟头、几张滑稽的脸和只能在记忆里打捞的那些小吃和小玩意儿了。
  青年人看的是爱情。青年人看戏,不爱坐前面,总是爱站在后面。三五成群的姑娘,如痴如醉地听着台上小旦们咿咿呀呀地诉说着不幸或是思念,想起了自己不被家人认可的爱情,也禁不住哀怨甚至哭泣起来。女演员演的小生她们不喜欢,扮相俊俏的男演员演的小生让她们眼前一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仿佛台上面如桃花的小旦成了自己。小伙子们不甘于只站在后面,若不是后面站着的姑娘里有自己的心上人,他们更乐于去舞台后面看没化妆和已卸妆的小旦。不管是开心和失望,都把口哨打得很响。有胆大的,还送小吃给喜欢的小旦。
  中年人看的是人生。中年人喜静,看戏坐中间。守时,守规矩,来得不早不晚,不提前退场。中年人看戏看的是剧情,看的是剧中人的人生。戏如人生,舞台就是江湖,从古到今都一样。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太多。识尽了愁滋味,欲说还休,不说不等于能忘掉。于是寄情于戏,于酒,于诗,于舞。中年男人喜欢须生,也喜欢青衣,须生是他们自己,青衣是他们的暗恋;中年女人也喜欢青衣,仍喜欢小生,青衣是她们自己,小生是青春的回忆。他们也叫好,也鼓掌,但都很优雅,不失态。动情处,心底也许波涛汹涌,脸上却是一派平和。散了戏,中年人不着急回家,开车去曾经留下过美好回忆的地方转一转,去小酒馆独酌一杯,发个短信问一下那个人“你在他乡还好吗”?
  老年人看的是寂寞。人生将要谢幕,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时间所剩无多,但好像挥霍不完的也只有时间。老年人看戏去得早,坐前排。去得早,能和老伙计们、老姐妹们多说会儿话。到这岁数,真是见一面少一面了。一些有过过节的老戏迷,也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了。过节多是因戏而起,戏说到底还是戏,角儿到底和咱没啥关系,犯不着伤咱的和气。戏里都说和为贵,再不和也许今生就没机会了。老年人看戏,叫好声比所有人都要响,掌声比所有人都热烈。在热闹的锣鼓笙箫中,寂寞的一天又过去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