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7年11月30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夏 坝
 作者:  浏览次数:1252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启茂
  我第一次听说夏坝,还是十多年前的事情。那时我想,不就是一个坝子么,咱大重庆的地名带“坝”字的可多了去了,比如比较出名的就有沙坪坝、菜园坝、珊瑚坝等等。但经过深入地了解之后,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据说其实夏坝原名叫“下坝”。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复旦大学被日军狂轰滥炸。为了保存实力,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以争取最后的胜利,复旦大学师生被迫历经千难万险迁往祖国的大后方——重庆。到了重庆之后,复旦大学以嘉陵江边的北碚东阳镇(现名为东阳街道)下坝为校址,师生们边治学边建设校园,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就建起了一座相当规模的大学,有登辉堂、图书馆、教室、宿舍、食堂等等。许多著名的教授,包括孙寒冰、吴宓、曹禺等,以及众多热血青年,都曾经在这方热土留下了深深的足印,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遂取“华夏”之“夏”,将“下坝”更名为“夏坝”,以此来表达复旦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也使夏坝的文化积淀更加深厚。复旦大学内迁夏坝后,夏坝的抗战文化逐渐繁荣起来,据北碚档案馆资料记载:鼎盛时期夏坝有大专院校13所,科研机关13个,系“抗战文化四坝”之一。夏坝的地名也延续至今。
  夏坝,这个曾经普普通通的地方,因为抗战文化而名扬中外。我不禁感慨,夏坝,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她凝聚起的不仅仅是一群有思想、有文化的师生,而且凝聚起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服于日寇的淫威和侵略而顽强抗争的精神,一种要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的勇于担当、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可贵精神。夏坝,让我对她刮目相看。
  而今,当每次经过嘉陵江畔的夏坝时,我都忍不住要多看几眼。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复旦大学旧址一侧建起了一座交通便利而又气势恢宏的碚东大桥,不远处还因旧城改造修建了尖咀高层楼房,但曾经的复旦大学夏坝旧址仍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缓缓地、悄悄地述说着什么。我想,岁月可以流逝,但历史不可忘记。当我们今天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时,当我们今天沐浴着和平的阳光时,我们应该铭记当年日寇入侵时先辈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应该牢记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和平,要倍加努力奋斗,因为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不会任人欺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夏坝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它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曾经的屈辱,千万不要忘记振兴中华的重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