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2年07月24日
新闻内容
第三版:新闻
党代会精神解读文章⑧
 作者:王合清  浏览次数:6632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王合清

市委书记张德江在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报告》第七部分提出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个要点”,既符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总要求,又符合重庆改革发展实际,反映了市委对重庆文化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市委的高度文化自觉。全市上下一定要站在完成“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的战略高度,努力促进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深刻认识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报告》响亮提出了“大力建设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并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把握。

文化自觉。历史和现实表明,是否具有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前途命运。《报告》第七部分开篇和结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凝结历史,文化反映现实,文化引领未来”。这27个字充分说明了文化的功能和地位。文化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是联接昨天、今天、明天的精神纽带。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发挥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完成“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既包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又需要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大力建设文化强市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来抓。

文化自信。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深厚历史文化基础,有重庆直辖15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基础,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市人民支持参与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报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分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先进文化之路、科学发展之路、强基固本之路、以人为本之路、改革创新之路,努力把重庆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生活多彩的文化强市。

文化自律。发展文化,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而且要有对规律的科学把握;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报告》强调“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我们一定要按规律办事,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其中,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客观反映,是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决定的。在实践中,要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最强音。同时,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兼顾大众和小众的需求,绝不能搞“大一统”和“一个样”。但是,提倡多样化,要坚守正确的价值追求,绝不能搞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二、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系统化和常态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报告》指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学习理解这一要点,要准确把握四个方面。

“魂”与“体”的统一。《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全市人民的思想意志”,强调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贯穿在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融入到全市3300万人民的思想意志之中。文化的“体”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思想道德教育、文明创建、文学艺术、新闻宣传、网络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都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要引导人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有力抵御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知”与“行”的统一。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认识理解,才能成为自觉追求。《报告》特别强调了教育引导工作,提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等等。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把正确认知、自觉养成、积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引航向,以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以崇高的精神鼓舞斗志,以优秀的道德培育社会风尚,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制度、政策、法规的规范作用,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点”与“面”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抓“点”带“面”,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党员干部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报告》第八部分强调“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政治品行、道德修养和党的知识教育,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报告》着眼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要求“切实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表”与“里”的统一。只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个体的文化基因,才能形成良好的外在表现和形象。《报告》从心理状态到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两个方面的目标追求,一是“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谦让包容、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二是“营造讲科学、讲民主、讲文明、讲法治的新风正气”。前者是后者的先导,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为了引导人们提高品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做到表里如一,就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机制,使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制约,进而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三、切实增强社会舆论引导工作的公信度和满意度

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报告》指出:“以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为重点,提高社会舆论引导力。”学习理解这一要点,要准确把握三个方面。

建设与管理突出一个“好”字。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报告》指出“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发展并用好管好新兴媒体”,强调的是坚持建管用并重。要抓好以《重庆日报》、《当代党员》、重庆卫视、重庆广播电台为重点的主流媒体,加强以华龙网为重点的新兴媒体建设,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和境内外驻渝新闻单位等宣传资源,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宏观管理体系,不断改进创新管理内容、方式和手段,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要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管理,严格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进国内外对重庆的了解和认识,展现重庆的良好形象;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新闻素养和新闻舆论意识,善待、善用、善管新闻媒体。

方向与导向突出一个“准”字。方向是旗帜,导向是生命。《报告》强调:“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全面准确地反映党和政府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的宣传引导上把好关、把好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作风与文风突出一个“实”字。贴近群众的紧密度决定新闻的满意度。《报告》强调“面向基层、贴近群众、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真实反映改革发展丰富实践,生动展现人民群众精神风貌”。这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亲和力、感染力、公信力”的基本途径。因此,新闻媒体要把笔触和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新闻工作者要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创新报道方式,多用群众身边的事例,多用群众生动的语言,多用群众喜爱的形式,把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实际效果。

四、全面提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动力和竞争力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报告》提出:“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学习理解这一要点,要准确把握三个方面。

革除一大障碍。《报告》指出:“破除束缚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文化活力充分迸发。”改革创新是建设文化强市的强大动力,要努力使一切改革创新的观念得到尊重、一切改革创新的举措得到支持、一切改革创新的成果得到肯定。从宏观上讲,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从微观上讲,要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做强两大业态。十六大以来,中央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了既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就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思路,努力提高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思路,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国有与民营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只有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才能不断增强重庆文化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培育三大支撑。建设文化强市,关键是要出人才、出精品、出特色。《报告》对此都作了强调。出人才,就是要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名家名师。出精品,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繁荣文艺门类,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出特色,就是要实施特色文化培育工程,加强对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交相辉映。

五、始终抓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文化源于人民、文化为了人民、文化属于人民。《报告》指出:“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学习理解这一要点,要准确把握四个方面。

重共享保基本。《报告》提出“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完善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要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保障人人享有基本文化权益”。落实这些精神,就要坚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建设文化设施为载体,以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着力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表现在“惠民”,落脚在“慧民”,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在共建中共享文化成果,达到“以文化人”的结果。

重统筹保农村。我们建设文化强市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报告》强调“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向基层倾斜”。为此,要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要以村镇和社区为重点,加快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升级,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重使用保运行。当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队伍量少质弱、投入不足、运行管理差、使用效益低等问题。《报告》强调“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就要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夯实基本投入、基本队伍、基本运行,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干事、靠制度干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高效化。

重意愿保实效。针对一段时间开展集中性文化活动的经验教训,《报告》强调“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形式和效果有机统一,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尊重群众意愿与加强组织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标准,多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切实增强文化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坚持自己的文化理想,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重庆文化就一定能够形成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