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2年06月15日
新闻内容
第四版:文化·副刊
翦伯赞,寓居北碚的战斗
 作者:王洪(重庆北碚)  浏览次数:6955  放大 缩小 默认

翦伯赞(1898-1968)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是维吾尔族人,出生于湖南桃源县,早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亚大学研究经济,次年回国。192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北伐战争。1928年开始运用马列主义研究中国历史和社会,发表了《前封建时期之中国农村社会》、《东方民族革命运动的过去与现在》等论文。

抗战爆发后,翦伯赞按照党的指示,于19402月来到北碚,居住于设在北碚歇马镇白鹤林刘家大院的中苏文化协会内,其公开身份是中苏文化协会总会理事兼《中苏文化》杂志副主编;冯玉祥将军的中国通史教师;国民党军委政治部名誉委员。在这些身份的掩护下,他积极从事抗战文艺宣传和历史研究工作。

中苏文化协会于1936年在南京成立。当时国民党政府迫于日寇压境华北的形势,为了同苏联改善关系,争取军援,以抵御日本帝国主义进攻而建立的文化组织,由孙科任会长,陈立夫、邵力子任副会长。实际主持其事的是常务理事王昆仑,他是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立法委员,名为孙科系统太子派骨干,实际上他于1933年,在严重白色恐怖下,毅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潘汉年直接联系。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中苏文化协会随同国民党政府机关一同迁到陪都重庆。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协会进行全面改组,很多知名的进步人士参加进来,并分别担任各执行机构的主要领导职务:如研究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副主任阳翰笙、葛一虹;杂志委员会主任王昆仑,副主任侯外庐、翦伯赞;编辑委员会主任西门宗华 ,副主任曹靖华; 妇女委员会主任李德全 ,副主任曹孟君、谭惕吾、傅学文;财务委员会主任阎宝航 ;秘书主任洪舫 。除洪舫一人属于国民党右派外,其余机构负责人都掌握在进步人士手里。

中苏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中苏文化》,以促进中苏邦交,沟通中苏文化为宗旨,广泛发表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增进中苏友好的文章,其活动经费主要由苏联对外文化委员会提供,每月7000元,不足部分由国民政府立法院补贴,如遇到临时急需出刊,只好自行设法筹款。发行对象多为国民党上层人物,主要是赠送为主,销售为辅。在这个刊物上,为了向国内读者正面介绍苏联各方面情况,公开转载报道苏联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斯大林的文章和讲话,以及苏联卫国战争情况,每逢抗战纪念日,孙中山、列宁诞辰或忌辰,十月革命节,斯大林寿辰,苏联建军节,以及苏联电影、戏剧界活动,都不失时机地出版特刊或发行专号,成为中国民众了解苏联的一个窗口。

抗战时期,每当举办抗战周年活动,都请蒋介石在《中苏文化》上题辞。他不仅不好拒绝,而且还提得冠冕堂皇一些。虽然蒋所提的辞句并不能代表他的本意,但既然在《中苏文化》上署名印出来,就可以抵制顽固派种种论调,对杂志也起了保护作用。

在北碚期间,翦伯赞潜下心来,着手《中国史纲》的写作。第一卷从原始社会写到战国时期,共27万字,半年脱稿;第二卷48万字,写作秦汉时期,一年脱稿。这两卷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剖析了奴隶占有制社会、封建领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社会过渡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演变过程,书中还收录30多幅地图、90多幅图片和8帧表格,资料丰富,论述明确,文笔生动,由此奠定了他史学研究的地位,被郭沫若称为“这断然是1942年的一大事件。”

翦伯赞在北碚六年中,不仅编辑《中苏文化》杂志以宣传苏联的革命与建设,完成了《中国史纲》这样重要的历史著作,还发表了如《论明代倭寇及御倭寇战争》、《南宋初年黄河南北的义军考》等历史论文60余篇,同时还发起重庆大学教授联谊会,向社会各界进行演讲,用历史史实颂扬抗击侵略的人民,谴责投降与分裂,从研究历史的角度进行战斗。郭沫若称赞他的演讲“穷搜博览、析缕规宏,听者无不佩赞,诚为我辈壮气不小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飞抵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翦伯赞又协助做冯玉祥等高级民主人士的工作,并参加政治协商会议。194654日,他乘中共代表团的专用飞机离开重庆,继续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