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走近北碚知名文艺家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6年09月27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走近北碚知名文艺家
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专访市作协会员、区作协副主席万启福
 作者:  浏览次数:1106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作是万启福的生活方式,阅读是他延续这种方式的手段之一。

写作是万启福的生活方式,阅读是他延续这种方式的手段之一。

《义字五哥》封面。

《义字五哥》封面。

除了写作,种菜养花都是万启福的兴趣。

除了写作,种菜养花都是万启福的兴趣。


  

  写作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于万启福而言,写作是几十年下来养成的习惯,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虽年近古稀,但他笔耕不辍,仍保持每天约2000字的写作量。
  继《义字五哥》后,近年来,万启福正全力创作自己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大河三部曲《鱼的河》。目前小说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11月脱稿。

作品展现历史风韵
  “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这是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的名言。万启福很喜欢这句名言,他说自己的作品便是在“忠实地还原历史,展现相应时代生活的历史风韵”。
  1965年初中毕业后,干过砖瓦匠、修铁路等体力活儿,做过文化用品、紫砂壶等小生意,也从事过文学辅导、报纸副刊编辑等文艺工作……到2008年退休,万启福掐指一算,自己竟从事过林林总总30多种职业。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万启福便陆续在《星星诗刊》《红岩》《山花》《人民日报》(海外版)《重庆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千余件。新诗、散文、古诗词赋,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他的主要创作体裁,直到第一部长篇小说《义字五哥》问世。
  在重庆,耳熟能详的“袍哥”一词,取自《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尽管几百年的袍哥历史早已结束,但在整个巴渝文化的长河中,袍哥文化始终占据着特殊的一角。2015年,万启福十年磨一剑的长篇小说《义字五哥》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解析袍哥文化的文学作品。小说通过刻画以岳桐为代表的一批巴渝地区的袍哥人物,讲述了重庆袍哥乱世不苟且、重压不沉沦的人生故事,被誉为“解读袍哥文化的百科全书”“打开巴渝文化的一把钥匙”。
  其实早在2001年前后,万启福便把目光投向了历史上的袍哥这一群体。为了写作,十多年间,他搜集了重庆、四川、河南和贵州等地的袍哥文史资料,也到各地采访过多位在世的袍哥。“中统少将、老袍哥郑蕴侠,是中国内地最后一个被捕的国民党将军,2009年我去贵州采访过他,我走后3天,他就去世了,活了102岁。”万启福唏嘘地说。

读书写作伴随一生
  万启福家中有两个书房,较小的一间有电脑和手写板,用于写作。较大的一间则是名副其实的“书”房——进门便是两个天花板高的书橱,气势压人;一个玻璃几案摆在窗台前,上面叠放着百来本他近期常看的书,多是小说;屋内还有一张小床,是他平时休息的地方。
  万启福对文学的热爱始于中学时代,彼时的他爱读名著,尤其喜爱诗歌和散文。初中毕业后,他四处打零工讨生活,颠沛、困顿、清贫……生活虽然艰难,但他始终不曾放弃对文学的热爱。
  “好读书不求甚解,读好书求甚解。”万启福提倡阵地战式的阅读方法,对中外的文学著作,按各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史顺序阅读,多数作品浮光掠影而过,对一些经典作品则反复咀嚼。“以前觉得《红楼梦》脂粉气重,阅读时有抵触心理。现在我重新细读,竟有许多有益的收获。”
  阅读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杰克·伦敦、海明威等人的小说我都反复读,借鉴他们的结构;茨威格的心理描写非常出色,让我获益很多。”万启福说。
  “写作也是件体力活,趁现在身体还好,多备点存货,以后再慢慢打磨。”万启福每天从早上八点就开始读书写作,直到凌晨两点才休息。继《义字五哥》后,他正全力创作自己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大河三部曲《鱼的河》。“三部曲即《河街》《风浪》《下海》,分别以灾荒、文革和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万启福透露,目前小说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11月脱稿。

生活即写作
  退休后,万启福的生活清而不闲。他称自己的雅室为“五香居”,“五香”即书香、墨香、茶香、花香和心香。
  万启福嗜茶,还讲究,只爱喝绿叶,且爱喝一芽一叶那种。为了喝到好茶,曾专门跑到雅安去买。“蒙山茶传人家买的,好喝,也不贵。”氤氲茶香中,他端起杯子抿上一口,优哉游哉,滋味十足。
  万启福爱养花,家中的两个阳台便是他的花园。“含笑有蕾藏茂叶,忍冬无花傍边楼”,说是花园,但园中除了含笑、忍冬等花卉,也有丝瓜、藤菜、桑葚等果蔬,可见他还是一个讲究实用的人。
  除了种菜养花,万启福还是一个“石迷”,经常去江边拾藏各类造型和纹饰特异的奇石。“捡石的过程也锻炼了身体,前不久体检,我各项指标正常。”万启福说,外出捡石还能放松心情,“中渚无余客,独行乱石滩”,心中文思汩汩泉涌……
  “黄花谢了白花开,花事犹听天安排;借它一场白露雨,又把菜秧园中栽。”几十年下来,写作已成为万启福的一种生活方式,园中昙花一现、江边捡石即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他的创作素材。什么是写作,什么是生活,对老万来说,应该没有分别了吧。记者 邓公平 文/图

对话
  记者:作为一名本土作家,北碚的生活经历对您写作有什么影响?
  万启福:我们万家是北碚“土著”,有300多年历史,从蹒跚学步到踽踽而行,我在北碚生活了60多年。生于斯,长于斯,北碚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我再熟悉不过了。北碚这座城市安静、闲适,青山绿水、老街古渡……到处都是风景,哪里都能找到乐趣。作家写生活,我的散文随笔中关于乡土的题材占了很大部分,《义字五哥》里面很多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情景描写,也都来源于我的生活经历。
  记者:2000年9月,区作协成立,您便一直担任副主席的职务。十几年来,北碚文学界有哪些发展变化?
  万启福:北碚是重庆的“书香门第”,文化底蕴深厚。创作方面,诗歌力量雄厚,散文也颇具实力;作家阵容方面,现有重庆市作协会员80余人、中国作协会员10余人。近年来,北碚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涌现出了《男根山》(吴景娅)、《城事》(李劲松)等优秀作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青黄不接,青年作家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偏少。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