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3年08月08日
新闻内容
第A1版:要闻
在单分子世界探寻生命的奥秘
——记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项目研究员王亮
 作者:  浏览次数:2760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代宇航
  “生物大分子的世界充满未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千万不能轻言放弃。”8月3日,在位于北碚区的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办公室里,研究员王亮利落地点击鼠标,一张张蛋白质三维结构图跃入眼帘。
  80后的王亮是山东人,四川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2018年,他通过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放弃高薪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药学院来到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要做就做有挑战性的课题,要做就做国家有需求的前瞻领域课题。这是王亮一直坚持的信念,求学时是这样,工作后依然如此。
  作为一名基层科研工作者,王亮围绕新一代生物大分子检测技术与方法这一“卡脖子技术”深耕10个春秋。“生物大分子,简单来说就是蛋白质、核酸等等,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分子互作网络,参与调控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然而,受制于生物体系的复杂性和分子的特异性,传统手段无法实现超灵敏检测,进而容易错失发现关键生物学现象和进行疾病诊疗的最佳机会。”王亮向记者介绍道,围绕这一难题,研究方向主要是生物大分子检测新方法和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解析与分子图谱构建。
  据了解,10年来,王亮团队潜心研究,在推动发展和应用纳米孔单分子传感技术方面,为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和相互作用解析这一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对阐释生命演变的分子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实验研究时,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回想那段时间,熬夜是常事,但团队的工作人员都没有任何怨言。”王亮说,科学研究就是要专心致志,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波折。
  成功不是机遇的恩赐,而是奋斗的必然。2018年1月,在重庆市政府、北碚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支持下,王亮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丰富成果: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共同开发的纳米孔单分子传感器成功应用于肺癌mRNA标志物的检测,且双方进一步深入开展在艾滋病和癌症领域的研究,共同发现胰酶在阻断艾滋病毒蛋白细胞跨膜转运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肿瘤ADAMs/MMPs蛋白家族中关键蛋白酶的特异性检测新方法,研究成果为艾滋病治疗和癌症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他对待科研有一股特别认真的劲儿,就像充满了电一样,不知疲倦地从早忙到晚。”作为王亮的同事,王化斌研究员是这么评价他的。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依托中国科学院资源平台,在开展科研的同时,王亮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先后指导团队成员获得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支撑。所培养的研究生也先后赴美国、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继续深造,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科技需求。
  “身为西部地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相信纵使研究中存在千千万万个困难,也共存着千千万万个精彩与发现。”王亮说,他坚信透过一个小孔可以发现万千精彩,在单分子的世界也可以探寻生命的奥秘。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