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9年10月11日
新闻内容
第A3版:壮丽70年
5代人对话新中国成立70年的大众阅读变迁
本报记者 李嘉会
 作者:  浏览次数:2549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这是许多跨时代阅读者读书的动力,而如今,新时代的阅读者则认为,读书让人自由。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成长故事。国庆节前夕,一场跨越年代的对话在西南大学展开,从“60后”到“00后”,5代读书人分享自己的阅读记忆,解读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大众阅读变迁。

蒋登科:读书对我来说是很幸福的事
  “我喜欢读书是因为小的时候无书可读。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全班二三十个孩子只有三本教材,当时老师用装订的草稿纸,给我们每个人抄了一本书。”1965年出生的蒋登科曾两次荣获重庆市十佳读书人称号,作为“70年代”阅读者,他更习惯阅读纸质图书。现在他的家中堆满了书,堪比私人图书馆,每一本书都舍不得丢。从无书可读的童年到如饥似渴的青年,仿佛就在昨天。
  没有课外书,他就读词典和旧报纸。“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我从扉页开始读,还有一个办法是去生产队找没人要的旧报纸读副刊,读完还要抄下来。”大学时期,随着大量书籍引进,蒋登科与同学们利用一切休息时间阅读,“过去听都没听过的图书突然引进了,我们真是利用所有空闲时间,周末晚上都在读,有关个人情感、恋爱的问题都不在讨论之列。”经历过书籍匮乏的年代,他养成了爱书惜书的习惯,读书对他而言,是件“很幸福的事”。

郑劲松:读书让我们真正不孤独
  “我们的读书视野非常开放,大学一年级就有很多同学在读康德、黑格尔的书,寝室经常因为对书籍的不同看法展开辩论。”“80年代”阅读者代表郑劲松,1991年毕业于原西南师大中文系并留校工作至今。他的大学时代正值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国内外优秀丛书相继涌来,同学们如饥似渴地阅读。
  可读的书籍越来越多,但购买前总要思量再三。“那时候我们师范生每月有三十四斤半的粮,就在饭票背后写上日期,省着吃,攒钱买书。”回忆起那段时光,郑劲松印象最深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当时那本书一块七毛六,买不起,就每天去新华书店‘蹭书’看,看久了还要被营业员赶。”就这样一眼又一眼,把《百年孤独》读完了。后来,这本书他买了很多不同的版本,因为“读书让我们真正不孤独”。
  “1991年涨到七块六,我买了一本。前几年这本书正式获得中国授权,我又买了一本,只要二十几块就能买到精装本了。”郑劲松感叹,过去一本新书发行,第二年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现在新书出来,很快就能在图书馆看到。

秦红雨:读书改变命运
  秦红雨1999年上大学,属于“90年代”的阅读者。他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而他正是被书籍改变命运的人。
  “我生长在农村,小学出过最远的门就是县城。”如今在西南大学任教的秦红雨回忆年少的读书时光很是感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即使再平凡的人,也应该为自己的世界而奋斗,让我看到了我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该怎样去努力。”书中描绘的世界和道理激励着他不断去阅读、去学习。“买一本喜欢的书要到离家几十里外的地方。”一天天坚持下来,书籍让他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也给了他勇气,为自己添加了积极向上的人生底色。
  面对读屏时代的到来,他建议阅读者学会“穿越”,看到屏幕背后的本质,借助媒介找到自己生命的钥匙,获得阅读的巅峰体验。

郭帅:读书是生活方式,是自由
  生于1988年的青年教师郭帅代表着“00年代”的读书人。与前辈不同,他的读书环境更加宽松自由,书籍种类繁多,可供阅读的渠道也更多了。对他而言,读书意味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真正的文学阅读体验是从金庸开始的,一本400多页的《倚天屠龙记》,我们全班拆成几十页轮着看,把书看得油汪汪的。”郭帅说,读书对他而言意味着自由。在他的回忆中,《萌芽》杂志、新概念作文大赛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那时候郭敬明、韩寒这些名字在同学之间很有人气,大家写作文总要模仿引用几句。”
  到了大学时代,郭帅重点学习了鲁迅与王小波的文章。“到我们大学的时候,书太多了,有点自由到盲目。”经历了从海量盲目阅读到有针对性选择阅读的转变后,他强调,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也不能忽略精神世界的丰满,“要精读、细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孙澜僖:通过阅读看世界
  生于2001年的孙澜僖代表着“10年代”的读书人。在成长过程中,她的阅读并不局限于纸质书籍,阅读选择也更加注重个性与共鸣。
  “书中世界很重要,但我们更要认真体验生活。”在孙澜僖看来,阅读是个广义的词,除了纸质书,网络、音视频阅读甚至生活感悟力都是她的阅读方式。2018年到西南大学文学院就读前,她已经出版了自己的个人文集。
  从小受到热爱文学的父亲的影响,她的阅读始于咿呀学语。纸质图书中,她最喜欢《中国神话故事》,书中浪漫的想象,激发了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要保持具有想象力的能力,不仅要看到书中世界,也要用心去看世界、看生活,要重视阅读环境的选择。”她希望,每个同龄人都能养成自己的阅读习惯,找到能够引导自己的老师和志同道合的伙伴。
  70年,中国人的阅读从“有没有”升级到“好不好”,不仅阅读书目走在百花齐放的路上,书籍形式也从纸质变为电子。阅读场所由家庭、图书馆延伸到兼具“颜值”和“内涵”的新型阅读空间,而且与公益、电影、社交等领域玩起了跨界。目前,我国有近600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超过40万种。新一代的阅读者,面临的烦恼是选择困难和阅读碎片化。
  面对当下的阅读新变化,蒋登科建议新一代阅读者要有选择性的去读书,要注意难度阅读、专业性阅读。“不要随便去读鸡汤文,这会消磨人的思想轮廓,也不要碎片化阅读,尽量系统的、完整的读完一本书。”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