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9年03月05日
新闻内容
第A1版:要闻
3月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召开首场专题记者会,主题为“我当代表这一年”。记者会上,在碚全国人大代表史浩飞畅谈了自己过去一年的履职工作——
为营造更好科研环境而努力奔走
 作者:  浏览次数:3312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全国两会,我将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提出建议。”记者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说。
  为破解核心技术难题,近年来,这位80后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原始创新研究。在他看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原始创新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加强原始创新,必须加强基础研究。”2018年,史浩飞在基础研究上投入更多精力,在石墨烯的研究上不断进步。同时,他也努力推动成果转化,研制由石墨烯材料制成的传感器、光电探测芯片等产品。
  史浩飞说,做科研如果基础没打好,就不容易出成果。当科研成果进入生产线后,要使材料得到本质上的提升,还需要从材料的原理、机理上进一步加强研究。
  “这一过程需要时间,有时还比较漫长,需要沉心静气,多积尺寸之功。”史浩飞说,做好科研需要营造好的环境。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史浩飞就科技转化过程中的股权激励提出建议。重庆市级有关部门积极响应,出台相应政策,对股权激励予以明确,激发了科研工作者干事创业的劲头。
  “积累不够、评价不够科学、产业链未打通等仍是制约当前国内原始创新的短板。”围绕如何提升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过去一年,史浩飞走访了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与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系统了解影响原始创新的症结。
  史浩飞说,特别是在评价方面,现在很多评价体系促使年轻人着重追求虚的、浮夸的成果和奖励,如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等,“耐不住寂寞”。“功底没练好,想要催生高水平的成果,难度是很大的。”
  史浩飞举例说,调研中,他在一所高校了解到这样一个事例:学校的一名教授构想了一款新型电子显微镜,如果该设备研制取得成功,将在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上达到很高水准,可极大促进材料、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为此学校为他专门组建了一个科研团队。由于这个科研项目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有突破,而团队中的成员又以副教授和讲师为主,他们需要尽快出成果才能发表论文,进而在职称方面获得提升。一直见不到成效,团队中的一些成员中途退出,新来的成员又不太熟悉情况,致使整个研究的进度受到一些影响。
  为此,史浩飞建议,国家在进行科研评价时,应考虑成果的不同形式,在某些领域减轻对论文数量等的关注,将更多的重心放在科研对国家乃至世界的实际贡献上,好让科研工作者潜心搞科研。
  在产业链打造上,史浩飞建议打通原始创新、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应用的链条,避免出现做技术的只关心抽象的技术,而做产品的则苦于找不到高新技术而常常开发一些低端产品等现象。
  史浩飞表示,科研工作者应该把个人兴趣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才能做出更有价值的科技成果。
  据《重庆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