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8年10月12日
新闻内容
第A1版:要闻
天生街道引入社工机构介入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
居家助残新模式 精准服务更暖心
 作者:  浏览次数:210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李嘉会
  “我想有人定期来做清洁”“家里电器老旧,能不能上门维修”“我想选择专业的康复保健”……
  日前,天生街道工作人员和社工仔细整理归纳出三个月来入户走访收集的居家助残服务意向。今年以来,区残联在天生街道开展试点,首次引入社工机构介入残疾人居家托养项目,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以残疾人需求为切入点,让残疾人按需“点单”,社工根据需求精准“上菜”,让助残工作更专业。

“点单上菜”让服务更精准
  “我们经过前期摸排筛选,在街道956名残疾人中选择处于就业年龄段且符合条件的近200户进行入户走访。”天生街道残联理事长孙斯介绍,街道工作人员入户开展面对面评估,充分评估受助者情况和项目实施可行性,并征求受助者意愿。“确保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居民都知道这个服务。”孙斯说,入户收集到的意愿主要集中在家政保洁、小家电维修和康复治疗等方面。
  引入社工机构介入残疾人居家托养项目是我区在街道层面购买残疾人社工服务的首次尝试,主要针家庭困难,具备服务条件,且主观愿意参与的残疾人及家庭,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专业服务设计,有效缓解基层助残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
  “平时家里离不了人,小家电坏了也没时间出去修理,前几天我和上门调查的社工一说,今天他们就来修理了。”龙溪路社区的冯先生从北碚渝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手中接过修好的电磁炉,对服务表示满意。
  先摸需求再做服务是“点单上菜”式居家助残模式的特点,在节省资源的同时服务也更加精准。除了康复保健、家政服务、心理慰藉等常规服务,社工还根据摸排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残疾人帮扶政策解读宣讲、残疾人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
  碚峡路社区的小蒋因天生的肢体残疾,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自学拿到了本科学历,并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如今,她的目标是报考中级会计师。在社工入户摸排时,她提出“想找个工作”的就业需求。家住泉外园社区的罗先生也有同样的需求,他幼年因脑瘫导致肢体残疾,后来自学并掌握了电脑修图技术,也希望社工能帮助他找到就业机会。
  据介绍,针对有就业需求,渴望融入社会的残疾人,天生街道与社工组织将共同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让更多人走出家门,走进社区,融入社会。

“喘息服务”让照护者减负
  “有时候真是啥子都不想干,想着为什么闺女就不能是个‘正常人’呢。”家住嘉陵村的杨女士坦言,女儿多年前因病导致二级肢体残疾,几十年下来,每天重复的起床、吃药、做饭、照护,常常会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与照顾残疾人付出的时间与精力相比,女儿长期生病导致情绪急躁,让杨女士更为苦恼,母女俩时常产生争执。“既要照顾她的起居,还要应付她闹情绪,我也一肚子苦闷……”杨女士提起自己的压力有些伤心。由于大多数残疾人与父母同住,年迈的父母承担着照顾残疾子女的全部责任,生活的琐碎常让他们有些力不从心。
  “其实,残疾人的照料人同样需要被照顾。”渝爱社工负责人李俊告诉记者,“我们往往只关注残疾人个人的康复服务,忽略了他们的家人可能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整个家庭的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当家庭成员间的照顾需求出现重叠,照顾者自身的压力无处宣泄,加上家庭成员间缺乏沟通,就会影响家庭和谐。
  为此,在“菜单”中,他们提供了“喘息服务”的选项。通过照顾技能培训、情绪心理疏导、入户帮扶、个人需求满足等方式,缓解残疾人家庭成员的情绪,为其释放心理压力。社工和专业人士会定期开展康复指导,还会组织志愿者为重残或独居残疾人上门读书、聊天,尽最大努力减轻照顾者的身心压力。
  “和社工说说难处,跟左邻右舍聊聊天,心结就慢慢解开了,没有过不去的坎。”杨女士说,母女俩在社工帮助下学习了康复知识和情绪疏导方法,社工还定期到她家里协助照护,让她轻松不少。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