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8年08月31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花开高山流水间
郑劲松
 作者:  浏览次数:1479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湖紫云台高坪水库

龙湖紫云台高坪水库

重庆自然博物馆

重庆自然博物馆

缙云山下的北碚城区

缙云山下的北碚城区


  


  世间万事万物,总是依存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犹如一个坐标,时空交错,锁定了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地方的方位。过去预示着现在,现在也昭示着未来。时间改变空间,空间也在重新定义时间。
  那么,北碚是一个怎样的所在?她的过去、现在、未来,她的时间与空间,给我怎样的启示?一言以蔽之:“花开高山流水间”——时空中的北碚,山水中的北碚,一如花样年华的人生。
  其实这个题目早在心中,也早在笔下:2007年,也就是我求学于斯、工作于斯、也将终老于斯的西南大学迎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那时,刚合校两年,为便于评估专家了解学校,也便于向外界介绍新成立的“西南大学”,学校决定编写一本书,主要由我和几位同事执笔,纳入中国教育报刊社的“漫游中国大学丛书”,要求以“漫游”解说方式,用散文笔法,将历史、人事穿插于景观之中,写作一部“情景”校史。第一章必须交代学校地理方位。苦思冥想很久,终于落下“花开高山流水间”七个大字。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段本着美好心愿而自美其美的文字:“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四季常青,浓荫扎地;鸟语花香,青春常聚。背负高山,面朝江水;春暖花开,人文荟萃……”
  任何书写都有着或隐秘或明白的理由。那么,这样的描述该做怎样的解读?庆幸的是:北碚这块地方总能为你涉嫌溢美之词“自圆其说”。

  说背负高山,山即指缙云山,其最高峰海拔高达1050米,为重庆主城最高点。它雄峙嘉陵江温塘峡畔,是七千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山岭,古名巴山。山间白云缭绕,似雾非雾,似烟非烟,磅礴郁积,气象万千。早晚霞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缙云山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起,早在1955年就被定为首批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
  一所大学因山而得自然神韵,乃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缙云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据传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篇《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的就是此山。山上森林茂密,达1300余公顷,生长着1700多种亚热带植物,包括猴欢喜、无刺冠梨、缙云琼楠、伯乐树、银杏、红豆和飞蛾树等珍稀植物,以及世界罕见的活化石树——水杉,这是1.6亿年前即存在的古生物物种。“靠山吃山”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比喻,文化教育也同样可以如此因地制宜,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设有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年近九旬的老校长、生物学家钟章成教授,就与缙云山有着不解的学术情缘。他深耕缙云山多年写下的专著《常绿阔叶林生态学研究》,是我国第一部现代常绿阔叶林生态学著作,被学界誉为“中国常绿阔叶林研究的里程碑”。
  直到今天,缙云山也是学校重要的天然标本园和实验场。如果漫步林荫之间,你还会不时发现食品科学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等实验基地的字样。因为山间多竹笋、多蕨菜、多菌菇,天然的绿色食品,自然为人喜爱,食品研究于斯,也同样可谓得天独厚;山间植物品类繁多,不用远足,即可做植保观测研究所用;山间峰秀林茂,涧幽水潺,为天然园林,美术、园林专业师生可以在这里师法自然。科学与自然的交融,如此相得益彰。

  而说起“面朝江水”,这水当然首先指嘉陵江。她是长江的重要支流,全长1119公里,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凤县境内天台山。天台山因传说炎帝神农氏升天之台而得名,山上有炎帝陵,故曰嘉陵。嘉陵江从千里之外逶迤而来,在汇入长江前的40余公里处,有一道美丽的拐弯。这一拐,就拐出一座玲珑小城,也拐出一所美丽的大学。
  北碚当然不仅仅只有缙云山这匹山,也不仅仅只有嘉陵江这道水。
  江对岸顺延至金刀峡所在的山谷,是另一脉著名的山系——华蓥山。但金刀峡之“魂”不正是峡谷之中的潺潺流水么。山不穷,水无尽,金刀峡之外的偏岩古镇的流水也别有风情,恰是偏岩的“灵光”所在。除了这道水,北碚旧城月亮田外、龙凤桥下,还流淌着一条蜿蜒美丽的小河——龙凤溪。说溪,可能是因为“小而美”的美学原则,其实,这条河逆流而上,一直可以抵达中梁山,只是在北碚歇马的大磨滩“飞流直下”写下一个大大的“叹号”之后,她的上游已叫梁滩河。这道水又将著名的歌乐山、中梁山连接起来。所谓“山水相依”,大概就是如此,任何一座山都可以连着另一座山,任何一道水都可以连通另一道水,任何一条路也接着另一条路。
  北温泉旁边的澄江镇也有一道差不多被人遗忘的小支流——运河,从江边一直延伸到缙云山后山的很远的山沟,中间有一处名为烟湖滩的所在。光听名字,就充满诗情画意,想那薄雾迷离、云烟升腾,该是多美。这道水的另一侧,连着北碚的邻居——璧山与合川。
  所以,是几道缠缠绕绕的水系,勾画出北碚的边界——其实无所谓边界,而是用青山绿水为颜料画画似的,“圈”出了北碚的全域方位,“绣”出北碚的锦绣文章。
  山水相依,集流成河。先哲孔子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像是追问自然,更像是在追问自己。河流从来就这样表达着文化与自然、人伦与时空的“唇齿相依”。很多地方的河流都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母亲河,我想道理即在于此。嘉陵江两岸的人们,也是如此。
  嘉陵江在朝天门汇入长江时“泾渭分明”:清澈处为嘉陵,浑浊处即为长江。地理学家认为,很大程度因为嘉陵江北碚一段涵养了足够的林泉清澈与湿润。这条纯净的河流,温情脉脉的河流,如同一位天生丽质、没有心事的女子,踏着欢快的浪花一路静静地“走”到长江去。但,她还是留恋北碚小城而稍稍驻足,在江边“抛下”一大片布满鹅卵石的宽阔河滩。只要天气晴好,就会堆满北碚的学生、儿童或市民,或看书,或游玩,或写生,或有二三情侣依江而偎,“面朝江水,春暖花开!”
  如同瓦尔登湖的水让梭罗看到了简单朴素而美好,康桥的水在徐志摩的诗中碧波荡漾,嘉陵江的水也成为北碚人身边最洁净、最柔软的地方,成为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慢时光与精神栖息地。
  这样的绿水青山,不是金山银山,又是什么?

  人在山水间,山水也就成了文化。文以化人,方能成就人杰地灵。
  特殊的时间总是定义着特殊的空间。抗战时期的北碚,是大后方重要的抗战文化中心之一,聚集着众多文化艺术与科教名家,这是北碚难得的人脉与文脉。
  文史资料记载,当时来碚工作和生活的全国知名文化人士可列千人以上。其中的作家、诗人就有老舍、梁实秋、林语堂、路翎、端木蕻良、方令孺、姚雪垠、靳以、艾青、邹荻帆、绿原等;教育家及文学理论家有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孙寒冰、伍蠡甫等;剧作家有曹禺、洪琛、赵清阁、焦菊隐、陈白尘等;电影艺术家有郑君里、张骏祥、盛家伦等;史学家有顾颉刚、翦伯赞、周谷城等;新闻学界有陈望道、韦素园等;书法家有于右任、沈子善等;画家有叶浅予、冯法祀、廖冰兄等;佛学家有太虚、熊十力等;音乐家有贺绿汀、储师竹等;翻译家有杨宪益、梁宗岱、叶君健等。常来北碚小住的文化名人还有郭沫若、田汉、张瑞芳、白杨、秦怡、丰子恺、陶金、叶圣陶、李公朴、冰心等。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一、二部,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翦伯赞的《中国史纲》就写于北碚。
  之所以列出这一长串灿若星辰的名字,其实出自一种传承的渊源。如果你走进西南大学的图书馆就知道,其特色之一就是大后方抗战文献,尤其是重庆抗战文学资料颇为丰富,其他高校图书馆难以望其项背。学校也建有重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那段难忘的历史人文早已进入一所大学的学术文脉,渊源相袭,薪火相传。
  不是么?北碚至今流传着一首原创地方民歌《嘉陵江上好风光》,原唱者正是西南大学校友、曾在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夺得金奖第一名的郭亚飞。歌中唱到:“嘉陵江上好风光,一泻千里奔长江,川江号子震天吼,风扬吼声上云帆。嘉陵江上好风光,有个川妹子站船上,望得哥哥心发慌……”
  现实与历史的回声相互激荡。这里还诞生过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抗战歌曲《嘉陵江上》。
  1939年,“流亡”到此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乘小舟游览嘉陵江小三峡,面对美丽的山水风光,想起早已沦陷在日寇铁蹄下的东北故土和亲人,触景生情写下《嘉陵江上》歌词。在距北碚不远的合川草街,在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小学,音乐家贺渌汀看到了这首词,反复吟咏,六易其稿,创作了曲谱。歌中唱到:“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了故乡泥土的芬芳……”一江碧水的家国情怀,让多少热血男儿热泪盈眶。
  同样的情形出现在隔江而望的东阳夏坝——它与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江津白沙坝并称抗战“文化四坝”。抗战时期,复旦大学迁来此地,作家萧红短暂栖居,开始创作名篇《呼兰河传》。想那呼兰河当然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黑龙江,但临江写作之际,嘉陵江又岂不是她心中奔腾不息的呼兰河?

  一个地方的底蕴就是在这样的风风雨雨中形成的,因为它承载历史;一个地方的魅力,也是这样形成的,因为它厚重的底蕴。有底蕴,才从历史走向未来,才能走得更有颜值。
  据新闻报道,不久前的6月9日,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简称“世温联”)负责人到北碚考察并正式签署协议:在北碚设立亚洲地区唯一的区域办事处,成立亚洲温泉研究院,并将北碚确定为世界温泉论坛永久会址……这一天终于来临。
  北碚素有“中国温泉故里”的美誉。史料记载,北温泉始建于公元423年,迄今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开发利用最早的温泉之一,这是否预示着北温泉在新的时代“重生”?同样有望“重生”的是紧邻北温泉的金刚碑古镇,这个很多人心心念念的地方已开始“修旧如旧”式地修复重建,不久就将揭开崭新而似曾相识的面纱。
  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应和着叮叮咚咚的山泉流,寂静的山林也跟着醒来。这一股股深埋地下的、有温度的泉水,正在自信地开启北碚山水的新时空。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卢作孚先生将北碚经营成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典范和模范区,陶行知等教育家的平民教育,梁漱溟、晏阳初等大儒的乡建运动,穿越时空,对应着今天的乡村振兴战略。
  除了“温泉故里”这一或多或少曾被弱化的名号,北碚还有着国家园林城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以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等金字招牌。
  北碚的自信底气十足而特色鲜明。“具有景城交融的空间优势、山水相依的自然优势、源远流长的人文优势。”——准确的定位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嘉陵江城市滨江休闲带、缙云山温泉度假区、金刀峡生态度假区、西山创意农业板块、东山乡村旅居板块、都市田园休闲板块、东阳田园客厅板块”——旅游空间结构呼之欲出;“整合巴渝文化、乡建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嵌入美丽乡村”——听上去很美,瞬间的既视感也十分清晰,我对这样的北碚充满期许。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观流水更多情,想流水观我也如斯。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一种归朴返真的哲学回归。住在山水之间,山水成了北碚人的生命;行走北碚山水,你就成了山水的一部分,山水的精灵。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