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2年06月12日
新闻内容
第一版:要闻
昔日“作坊”变“名企”
 作者:重庆商报记者 杨玥 实习生 张宇  浏览次数:7433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企撑起经济“大半边天”

16年前,北碚区团山堡,一家主营弹簧秤的民营公司一度靠员工贴钱来维持运转,甚至濒临破产。如今,它不仅挺了过来,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亿元,还自信地喊出要上市的目标。“多亏了北碚区的政策支持,我们才能起死回生。”作为一家民企,重庆大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科技”)相关负责人提起公司发展时,总会由衷地感叹当地政府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的良好环境。

直辖以来,北碚区民企快速发展,撑起了该区经济的“大半边天”。

政府扶持   作坊企业活过来

19961月,大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主营双面弹簧度盘秤。“因为对市场判断失误,公司发展举步维艰。”回想当年的窘境,大唐科技相关负责人记忆犹新。2000年,政府主动发现了公司困境,将其整体搬迁到了重庆高创中心北碚孵化园。在这里,公司享受到了政府部门关于场地租金、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生存境况有所好转。

不过要彻底扭转局面,大唐科技还面临着一个难题。“公司想走科技创新这条路,但却招不到人。”大唐科技相关负责人说,这一次,又是北碚区委区政府为他们出力解难。2002年底,通过区里牵线搭桥,他们一下子招来了10多名人才,现在负责公司研发最核心产品的工程师,就是从那批人才中成长起来的。

其实,大唐科技公司仅仅是北碚区众多从“作坊企业”发展成“名企”中的一员。拥有类似发展历程的民营企业,在北碚区数不胜数。

政策激励   促企业自主创新

“北碚曾经是不平衡发展区,科技教育发展好,生态环境好,但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说,作为重庆科技和教育两大高地,北碚拥有西南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袁隆平、候光炯等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从这里走出,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图在这里绘制。

如何让科教强区借势发力?北碚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对成长快、示范带动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5万元奖励;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分别奖励1万元、10万元;市级和国家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分别奖励20万元、50万元。

激励政策撬动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民营企业成长转型。比如,大唐科技公司与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科技项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合作,实行资源优势互补,将技术有效地转化成为生产力。如今,该公司已拥有专利70余项。

校企一体   培养“产业工人”

据介绍,北碚目前共有5所中职学校。资源优势也让北碚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搬厂进校,把车间、生产线建在学校,实现了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无缝对接。学校按照企业需求,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产业工人”。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2011年北碚区非公企业总数达到59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2户、微型企业1120户)。全区65%以上的经济贡献率、67%以上的财税收入、70%以上的技术创新、78%以上的就业岗位、9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都来自非公经济,它们已经撑起了北碚经济的“大半边天”。永发科技、新兴齿轮、大唐科技等一批昔日的“作坊”民企,在北碚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同台共舞。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