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9年09月06日
新闻内容
第A1版:要闻
我区为大气污染防治装上“智慧大脑”(智能化:为经济赋能 为生活添彩)
可自动识别污染源、分派任务、评估效能
 作者:  浏览次数:3546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霍吕
  2018年9月,我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建成投用,该体系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废气排放源开展实时管控,基本实现了监测监控全覆盖,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着“人防”痕迹明显的短板。
  今年8月,我区对已建体系内的高清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新增AI专用服务器,实现了污染源自动识别、自动任务分派、自动效能评估,为全面准确捕捉大气污染源增添了“智慧大脑”,让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气污染防治实现有机结合,治污效率明显提升,使以往“巡污基本靠走、治污严重滞后”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扭转。
  “人防”到“技防”的背后,是我区顺应历史潮流的一次尝试,也是我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全方位多手段监测监控
  2018年7月,结合我区山地丘陵地势特点以及“两山夹一槽”的地理环境、组团式发展的城市格局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等实际情况,按照“量身订制、智能管控、高效实用”的原则,开始全力构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并于9月建成投用。
  区生态环境局局长覃林介绍,我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由1个综合指挥中心、129套监测监控设备(标准站8个、微观站50个、专项子站25个、视频监控点46个)、1套管理信息系统(PC端和移动端)、1支延伸至村(社区)的600余名网格员队伍和一系列规章制度构成,利用实时高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废气排放源开展精确管控和精准治理。
  “与北方平原城市‘规则性’的网格化布点方式不同,我区采取了‘非规则性’的布点模式。”覃林说,为了最大程度减少监测监控的盲区,我区围绕重点区域、工业园区、道路交通、传输通道等重要领域和点位,按需设置空气质量监测监控设备,并建立专门的数据模型,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预警。
  同时,我区还辅以无人机大范围的机动巡查,利用无人机宽广的“天眼”视角,进一步补缺监测监控盲区,辖区内绝大部分烟尘等废气排放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派单处置。

智能识别让监管更主动
  “虽已基本实现监测监控全覆盖,但监测监控过程中的‘人防’痕迹较为明显。”覃林以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中的46个视频监控为例,他说,这些视频摄像头对准固定的区域进行监测监控,工作人员需要在指挥中心紧盯监控画面,不断调整方位和角度,再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网格员,由网格员前往现场进行处置,这样的技术手段很传统,需要大量的人力。 (下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