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8年07月06日
新闻内容
第A1版:要闻
“党建+校地合作” 引领文明新风尚
 作者:  浏览次数:2749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李嘉会 文/图
  西南大学所在的天生街道,是各地师生家长了解北碚的“第一扇窗”。近年来,天生街道不断整合辖区资源,凝聚多元力量,以推动校地合作为重点,盘活校地资源,着力构建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树立和引领城市文明新风尚,让校地间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盘活校地资源搭建合作平台
  6月28日,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西南大学留学生祖河丁与两个同学来到天生桥社区,和天生桥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中国传统技艺——堆绣(如图)。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到社区“学艺”了,书法、茶艺、布艺贴画……社区党委组织了多种多样的精品课程,祖河丁和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端午节我们一起包过粽子,元宵节也搓过汤圆,希望下次能学做月饼。”祖河丁对接下来的活动很期待。
  这是我区构建“组织共建、活动共联、文化共享”机制的缩影。近年来,天生街道依托西南大学周边的西南大学南社区、西南大学北社区、天生桥社区,拓宽党组织活动领域,创新学校型社区政治宣传工作新模式,调动西大师生参与社区建设以及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面对咱们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报告里强调了,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西南大学学生公共政策宣讲团走进社区院坝,以三句半、方言解说、原文朗读、互动游戏等形式,向居民宣讲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苏玲告诉记者:“现场宣讲时居民都说这种方式学得明白,我们也在宣讲中有所收获,尤其是得知了老党员的事迹后,收获了新认识,开阔了眼界。”
  开展“院坝党课”、关爱社区孤寡老人、志愿维修旧家电……在党建引领,校地共同参与下,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和社区网格平台,盘活校地资源,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大学生、居民群众力量,校地间志愿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

创新“支部+”载体共建校地“大家庭”
  “互联网+‘综批’就是淘宝,互联网+‘拓儿车’就是滴滴,互联网+棒棒就是同城快递……”这是天生街道西南大学北社区银龄社工室编演的情景剧《互联网+爱》中的台词,演员是西南大学社工专业的学生,与社区老人话家常、做游戏,是他们志愿服务项目的日常。
  “我平时最喜欢跟孩子们‘抢红包’,很开心能融入他们的生活。”赵婆婆是在社区的计算机网络生活班上学会收发微信红包的,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不少欢乐。结合社区高知老人较多的特点,社区党委邀请西南大学在职教师担任志愿者,教老人们使用电脑和新媒体,老人们还可以在社区学习声乐、国画、太极拳等。此外,社区党委还联合西大校医院、退休党支部、西大相关学院党支部,为老人们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政策解读、临终关怀等服务,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志愿者影响居民,居民充实志愿者,高知老人也有实现自身价值、发挥余热的意图,于是他们投身到志愿者的行列。社区老党员们也闲不下来,与大学生、志愿者联合组成宣讲团,在社区宣讲政策时事,也讲解专业知识和生活技能。
  围绕西南大学退休教师、大学生以及社区居民群众等多元服务对象,天生街道创新“支部+”载体,联合西南大学各党支部,依托社工项目和“侨之家”两个品牌,市民学校、四点半课堂、飞阅成长课堂、银龄多彩课堂以及大学生实践基地、社工实习基地等项目,搭建起学习、活动、志愿服务等多元化平台,广泛开展多层面主题活动,共建校地“大家庭”。(下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